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栏目导航 >> 网站资源 >> 诺斯替教塞特派与摩尼教--新刊《犹大福音》研究(5)
在《犹大福音》中,“诺斯”(gnōsis,知识)这个词出现过两次(第50、54页)。第二次是耶苏向犹大讲述创世记时提到的:“神把知识给予亚当以及与他在一起的人,这样混沌世界和地狱的诸王就不能主宰他们。”在诺斯替教文献中,人类拥有神秘的知识,而这个世界的妄自尊大的统治者(包括《旧约》中的上帝)却没有这种知识。对诺斯替教徒来说,一个人所以得救,就是因为他知道真理--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真理、关于谁是真正的神、特别是关于我们自己的真理。换言之,这种知识主要是自我认识的知识: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怎样会来到这里的、我们怎样才能回到我们天上的家乡。这个物质世界不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是被圈禁在这里的,圈禁在这些肉体之中,我们必须知道怎样逃脱。对塞特派和摩尼教的信徒来说,正是耶苏自己从天上带来了这样的秘密知识。他向他的真正追随者揭示了这种真理,正是这种真理才能使他们得到解脱。[30]
摩尼教《下部赞·叹五明文》第二叠中的一些诗句用一连串比喻说明基本教义:“复告善业明兄弟,用心思惟诠妙身,各作勇健智船主,渡此流浪他乡子。此是明尊珍贵宝,咸用身船般出海,勤医被刻苦疮疣,久已悲哀希救护。请各慈悲真实受,随即依数疾还主;贵族流浪已多年,速送本乡安乐处。端正光明具相子,早拔离于贪欲藏;幽深苦海寻珍宝,奔奉涅[般木]清净王。抽拔恶刻出疮痍,洗濯明珠离泥溺。法称所受诸妙供,庄严清净还本主。”[31]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真正的神是“明尊”,又称“主”、“涅[般木]清净王”、“本主”。我们是光明分子,是“贵族”,是最高神的“珍宝”、“明珠”,就像乘船出海一般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掉进苦海的珍宝、陷入泥溺的明珠、流浪他乡的游子,满目疮痍。只有像勇健智慧的船主一样,才能渡过苦海,回到本乡安乐处。摩尼教把诺斯化为一个神--光明诺斯(The Light-Νους),他是所有宗教的奠基者, 所有先知(包括耶苏)之父。在汉文摩尼教文献中,他被称为“惠明”。[32]“惠”是“慧”的通借字,即诺斯,“明”即光明。汉文《摩尼教残经》主要讲惠明怎样“铨救明性,令得解脱”。[33]
在《犹大福音》中,耶苏告诉犹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灵魂得救的:“每一代人的灵魂会死亡。但是,当这些人[即属于天上王国的灵魂]度完这个王国的时间后,精神就离他们而去,他们的身体将死亡,但是他们的灵魂将永生,他们会被拔擢升进。”[34]
摩尼教中的选民就像《犹大福音》中属于永生世代的人一样,灵魂是注定能够得救的。但是,没有出家的平信徒则要视其功德大小,才能决定是否有机会灵魂得救。《导师的克弗来亚》第91章说:如果平信徒举止完美,全心全意献身教会,灵魂就可以得救,不必再陷入生死轮回。[35]这种生死轮回之说,可能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汉文《下部赞》的“此偈为亡者受供结愿用之”说:“某乙明性,去离肉身,业行不圆,恐沉苦海,唯愿二大光明,五分法身,清净师僧,大慈悲力,救拔彼性,令离轮回刚强之体,及诸地狱镬汤炉炭。唯愿诸佛,哀愍彼性,起大慈悲,与其解脱;自引入于光明世界--本生之处,安乐之境。功德力资,依如上愿。”[36]这里说的是:依靠日月二大光明、气、风、明、水、火等五分法身、摩尼教僧侣、以及各个神的力量,死去的人即使业行不圆,他的“性”(灵魂)也可以得救,入于光明世界,回到本生之处。
结语
由于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发现,诺斯替教(包括摩尼教)研究是古代宗教史研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摩尼教原始资料的发现要比其他诺斯替原始文献的发现早得多。二十世纪初,欧洲考古学家们在敦煌和吐鲁番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摩尼教文献。除了敦煌发现的三份文献是用汉文写成的之外,在吐鲁番发现的大量断简残篇都是用当时学术界所知甚少的文字(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吐火罗文、回鹘文、巴克特里亚文)写成的。由于吐鲁番的考古发掘主要是由德国学者所进行的,文献也绝大部分运往德国,德国学者在这个领域中独占鳌头。由于大量残篇都是用伊朗语的各种方言所写的,使用了许多琐罗亚斯德教术语,德国学者一般比较侧重琐罗亚斯德教对摩尼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