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73|回复: 2

活在内心或者外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09: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在内心或者外面—

                      《催眠之声伴着你》代序(曾奇峰)

一个朋友曾经说,以前以为学了心理学,就会知道别人想什么,后来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发现不是这样的,心理学不会帮助你立即就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听了这些话,也深有同感,因为我当时学的那些东西,的确是不能帮助我知道我面对的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很多年过去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学了不少“伪心理学”的东西,或者说至少是学了很多对心理治疗操作没什么用的东西。那些所谓的心理学,要么在谈论一万个人的共同心理特征,而忽略了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当下的内心状态;要么就在说漫无边际的玄学,用这种玄学可以解释从无机物到单细胞到复杂的有机体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其实一直都对这样的东西有着隐隐约约的反感,但却没有足够的反击的力量,直到读到关于埃里克森的书,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不一样的心理学。
人类个体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代价,就是要忍受孤独。从最终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对一个在地震中丧失了双腿的人,你说你理解他,他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愤怒:你不是我,你双腿健全,你怎么能够理解我?再比如,封建帝王可以穷奢极欲让自己高兴,却同时可以诛杀他人九族甚至十族,如果他们能够稍微理解一点他人丧失生命的痛苦,就做不出那样惨绝人寰的事情了。
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渴望沟通,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也想知道别人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千百年来,交流的方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语言文字,到男女之间各自用自己身体天然的部件相互结合的缠绵,再到现代高科技对古老交流手段的几乎无限制的扩展延伸,看起来人与人之间交流得应该足够充分了,但从本质上来说,却并没有改变人类个体的孤独状态。你痛着,仅仅就是你痛着,别人没有痛;他死了,仅仅就是他死了,你和我还可以鲜活地活着。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是关系的动物,抛开所谓集体潜意识不谈,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是在一系列持续的关系中间形成的。而关系就是交流与沟通。尽管个体的本质是孤独,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处于关系之中。进一步说,每个人的孤独状态(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需要的关系也不一样。在精神分析学的视野下,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几乎就等于他的内心世界。
精神分析关注的焦点,是一个人此时此刻呈现的人格特点是怎么来的。这一过去取向的特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虽然知道了人格特点的来源,可以对改变它有所帮助;但是,却不是肯定有帮助。人本主义者,当然也包括埃里克森坚信,不管过去怎样,一个人当下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本身,可以超越被过去限定的命运,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跟这样的理念相比,精神分析实在是显得太悲观和太宿命了一点。
埃里克森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但他没有把自己限定在精神分析狭窄的框架里。他以他独特的天赋和毅力,创造出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沟通与交流技术,这些技术,比任何现有的所谓高科技都要有效,因为,毕竟人的大脑是最高的“科技”。
埃里克森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内心世界之外的人。作为一个有多重残疾的人,他要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顾影自怜、自伤身世,实在是很有“资本”的。但他却不屑于这样做。埃里克森以惊人的智慧和意志,凝结了全部的精神力量,并将这些力量投入到外界,对他人制造治疗性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生活和工作,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活在内心”,“在内心寻找真理”,或者说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具有超越一切外界价值的最高价值,从来都是被很多人极力推荐的东西。但是,这些观点是有问题的,原因有三。
第一,人的内心世界不总是或者说不完全是一个独立存在。近百年来,人类已经在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是怎么形成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基本答案,那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在其童年时期跟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界关系决定了内在世界,所以内在等于外在。
第二,成年之后的活在内心,实际上是生活在过去,亦即生活在早年的关系之中。这样的生活,是一种退行的状态,不具有创造性和活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患者更“生活在内心”了,但我们都知道,那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第三,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一分类本身就是问题,是人试图否认自身是关系的产物的努力的一部分,甚至是人隔离自己与大自然的链接的努力的一部分。在最高的境界上,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跟他的人际环境、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分不清哪是内、哪是外,中国文化里的另一种描述----天人合一----也许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如果还是有内外之分的话,那么各类心理障碍者,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活在内心的人”。即使外面乾坤朗朗,他们的内心也阴暗潮湿;或者外面狂风暴雨,他们也还处在不协调的愉悦中。这样一些人,跟人际环境和大自然似乎完全没有了联系。
需要鉴别一下的是,有些心理障碍的人,他们貌似生活在外面,比如在自虐式地工作,并且还取得了不少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但深入分析起来,他们仍然活在自己的内心,早年形成的那个内心世界里有一些受虐的需要,这些需要强迫性地重复表达,就把本应该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工作,变成了对自己的身心的伤害。
心理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内心与外界相通、达到内外和谐的状态。现在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都强调“适应”二字,实际上就是在说心灵内外较少冲突的交流状态。
每个文化背景下,都可以产生象埃里克森一样杰出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跟埃里克森相比的,当属明朝的王阳明。这两个人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王阳明一生倡导的理念----知行合一。埃里克森之前和其同时代的心理治疗师,“无所不知”的大有人在,但在具体治疗上,却有捉襟见肘之感。王阳明的博学已经令人惊叹了,但给人最深印象的,却是他在战场上的机变百出,一如埃里克森变幻莫测的催眠语言。
1994年夏天,我在德国汉堡参加了一个纪念埃里克森的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心理治疗专家。这么多年过去了,大会的其他内容我基本上已经忘记了,但仍然还记得埃里克森的学生Zeig博士的一句话:我的老师从来没有用一种方法治疗两个病人。
读关于埃里克森的书,你会被他万花筒般色彩斑斓的治疗技巧所吸引。而且几乎不可避免地,你在某一段时间会模仿他。短时间内这样被“埃里克森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你很长时间都试图使自己像埃里克森,那只能证明你并没有理解他这样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埃里克森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只有在你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人格和能力的资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的时候,你就真正读懂埃里克森了。
相对于埃里克森灵活的沟通与治疗风格,目前大陆心理治疗师接受的训练都太理论化、甚至太死板了一点。很多参加了各种培训的人,在案例讨论的时候都还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或者用具体案例来验证理论的阶段。很难想象,满脑子理论的治疗师在面对病人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了。将来的训练,应该重点放在最基本的培训上,受埃里克森的启示,这类培训至少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对自己当下的内心世界的觉察、对病人当下的反应的觉察,以及简洁、精确和有效的表达能力。这些训练是超越一切心理治疗学派的,没有这些训练,就肯定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
为往圣继绝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更了不起的是,每个人都在绝学里加上一些自己的绝技。人类个体的孤独是一件不能解决、也不必解决的事情,但是,在我们叠加了一代又一代人类个体沟通交流的绝技之后,总可以使孤独和由孤独导致的苦痛多少减轻一些。
发表于 2010-7-8 23: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 11: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草略看过,有一些个潦草生长出来的想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最高境界,有称赤子之心。婴儿是与万物为一,但自身太柔弱,独自生存都不可能,这时候更多是被天地万物同一罢了;至高者回归赤子之心,却是以自己与万物同一、融入天地的方式来实现个人拥有天地,无内无外,也同时拥有内外。至于平常人,更多是为外物所拥有,能活着,却无主动权。凡俗如你我更多是在外物所内化的规则框架内生存罢了。所谓赤子,太邈远喽。
语言文字、技巧手段,这些东西都是外象,是某一个人某一些心念的固化或是标本,在它们成型的那一刻,它们对于心念的源头就已经意味着死去!因为心念是活的,随物赋形,不停地变幻。
画标本容易,画心难。所以更多人有自知之明地选择描摹标本,自觉或是不自觉。高处不胜寒,能够一直走下去的人,终究是少数啊!

呵呵,轻狂了些,那也是我前一刻的心念,继续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易明心理网 ( 京ICP备号07006174 )

GMT+8, 2024-9-20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