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3|回复: 1

[摘录]内在的探索--胡因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6 20: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在的探索--胡因梦
根据10月4日广州购书中心读者见面会演讲录音整理
-------------------------------------------------------------

我们会用我们的头脑带动我们的身体,奴役我们的身体,去完成这个小我和自我的一切欲望。
日常生活里的这个“小我”,是我们在大约三岁时确立的,它是大部分人所不怀疑的。没有人怀疑说这个自我并不是真正实存的,因为全世界的主流教育都教导我们有一个自我的存在。然后我们就给这个自我加上一个标签,认为他就叫某某某,他有一个什么样的长相,他有一个肉体的特质,他有从小到大的一个历史背景,他有一些性格特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结构,然后我们就深信不疑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当我们确立这个自我之后,自自然然就想要保护它,完成它的欲望,每一天为它而忙。然后我们去奴役身体以达成它的各种欲望,包括食欲、性欲、爱情的欲望、成就的欲望、金钱物质的欲望,我们现在的这个脑子里面不断地编织、虚拟出非常多的欲望,牵着我们的鼻子,奴役着我们的身体去完成各种活动,实现这些外在的渴求与憧憬。

但是当我们迷失在这个小我的欲望里头,我们就不断地汲汲营营,就落入了哲学所说的一个“做”的状态,doing的状态,就会丧失那个纯然的存在,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有著作当中所说的那个寂然独立的更深的存在状态。现在有非常多的书籍,包括《当下的力量》这样一些著作,其实都是在唤醒这个地球上的人,事实上我们有一个更深的本体,我们需要去跟它连接,这个本体是在光跟能量的层次。也就是说,当我们繁忙的意识活动、脑子里的这些思维妄念逐渐安歇下来,当它没有任何欲求,没有任何挂碍、波动和烦恼的那一刻,我们就静下来了。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把知觉,眼耳鼻舌身意的知觉,回归到自己身心的存在基础,然后就能跟内部更精微的次元产生一种联系,这个联系可以让我们体悟到或者说体证到中脉七轮的存在。《钻石途径》里面没有明确讲本体的各个面向是什么,但事实上以我们过来人的角度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清楚他所说的本体的每一种高层特质,包括纯粹的爱、无条件的爱、纯粹的洞见、高层的智慧或者真正的意志力,这些讲的全部都是中脉七轮。
……
当我们的能量是在日常生活里头,如果我们懂得把做汲汲营营的这种自我的需求,转化成为一个安静的存在——一个没有欲望、有波动的比较纯粹的本体状态,当我们回归到这样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不消耗能量了;但是当我们处在自我的汲汲营营的活动之中的时候,我们一定在胡乱消耗能量,因为欲望本身是一种耗能活动,头脑的各种编织活动,各种的念头,就是一个耗能活动。目标导向外在事业成就的达成当然是耗能活动,心中没有办法解决的冲突矛盾和种种烦恼,更是耗能活动。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一直消耗、一直消耗,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储存足够的能量来开发我们能量体上面的这些中枢,就不可能开发高层意识的境界。
……我们会意识到,原来向外追求的活动都是源自于心灵的坑洞,换言之,就是我们有很深的匮乏感,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被教育成一个低自尊的状态。原生家庭或者是学校教育,都在教导你要变得更好,你不考一百分你就不够好,如果你考不上名校,你就不是一个好学生;而到了现实的主流社会里,如果你没有办法达成功成名就的这个目标,你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所有这些以成功为导向的心态,其实都在某种层面上不断打击自己,打击自己的圆满本体,打击自己纯然存在的圆满性,所以就会造成自我矛盾,自我苛求,自我完美主义,还有自我否定的倾向,这些都是源自于内在的坑洞。
所以从心灵或者身心健康的层面来看,这种积极向上的存在哲学其实是很消极的,而所谓消极的存在与当下的圆满自信的人生哲学,其实是带有很积极的成份的。所以从古至今,老庄哲学或者佛道思想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消极的人生哲学,可是当你探入到更究竟的层次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哲学的底端都有相当积极的成份,因为这是一个更健康的心态。这个更健康的心态就是说,我这个生命体,不需要拥有房子、汽车、多少的银行存款,或者所谓的成家立业,拥有良好的家庭结构或者美好的伴侣。一般人会认为,拥有这些条件之后,才是一个圆满的人,但从更究竟的真理的层面来看,其实我们生而为人这个存在本身已经是圆满的了。只要我活着,只要我存在,我基本上就已经拥有一个圆满的自性跟本体了,这份圆满性就是空性的一种理念,就是佛家所说的空性。空性、神性、自性、佛性、本体,讲的都是同样一个东西。就是当我们欲望止息的那一刻,我们就没有一个念头在暗示自己说“我是不足的”、“我是不够好的。”所以,寂静跟空寂本身就带有无欲无求的圆满性,就带有这样的本质。
只要我们把心中的欲求看透了,当欲望又起来时,匮乏的心态又生起时,我们当下就能立即察觉到这个惯性思维模式,就有办法把这样的思维跟这样的信念止息。当它们止息下来的那一刻,我们就回归到了自己的圆满自性,一个空无一物的本来面目。这种状态不必然只在静坐的时候存在,静坐不一定要有姿势。你现在坐在这个椅子上,不管是翘着二郎腿还是姿势并不十分端正,不符合打坐的姿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你在行住坐卧的哪一个状态,如果你能够把心中的波动跟欲求看透,当下把它们放下,你就能回归到自己的本体,回归到原来没有任何属性、没有任何条件、没有是非对错、没有任何辨认活动的本然的寂静状态。当我们回归到这个状态时,我们就跟最圆满的本性产生了连接。
但是人性有一个很特殊的特质,就是本能的自我不喜欢回到“空”的状态。阿玛斯的《钻石途径》系列里一直在讲,其实解脱是非常容易的,只要你能放空,你就能解脱。但是人性的自我有一个本能,就是不想要解脱。为什么?因为自我只有透过不断地做,不断地产生欲望,不断有事情在进行,才有一个实存感,这是自我、小我的本能的自保机制,它不愿意让自己放空,进入到解脱。所以我们要晓得,在我们自己身上同时存在一个假我和一个真我,一个小我和一个大我,一个充满着幻象的自我和一个了无一物空寂无实的所谓本体,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自我的活动,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可能突破它带来的障碍,回归到本体的自然状态。回归就是做一个自然人。所以重点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在行住坐卧的每一时每一刻,都能意识到内在的活动。但是人类就是不敢安静。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特别安静,大家就觉得这个人很怪,这个人不通人情,这个人怎么不说话,不跟人家交流互动,为什么不找一点闲聊的话题谈一谈。所以所谓群体活动的集体意识,有一个游戏规则,就是不准大家放空。除非你到一个道场里面,或者在一个工作坊里头,大家都被规定要打坐,否则一定是要说话、动作、交流,不断填满时间空档。
……人类的当务之急是内在的探索,而不是外在的追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篇幅受限,以下是部分问答发言摘录
-------------------------------------------------------------
问:胡老师,我想问一下您对于死亡的看法。
答:死亡是不能用看法去面对的。事实上人类的自我、小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死亡。但是地球上的人都不能避免死亡这件事,没有一个人能不死,所有的人该死的时候就死了,这个事情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探索的必要。真正值得探索的,是活着的时候能不能让这个小我的活动死亡,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小我的这些欲求进入到一个死亡状态。这就是所有这些灵修书籍不断在探讨的一个真正的死亡议题,也就是我刚才那一番讲话里面所讲的,有没有办法觉知到这个自我的不死的活动——它的欲望如何生起,它的烦恼的来龙去脉,它的每一个动机跟驱力是从怎样的一个本质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向内观照,我们就有办法在每一时、每一刻让这个自我死掉;这个自我能够每一时每一刻死掉的话,我们的心就能开放,就不会过多下结论,不会带着批判、完美注意倾向、权威倾向、某种教条或是某种坚硬不化的信念系统去面对外在的人事物、面对自己。所以这个自我的死亡是非常重要的,而那个肉体的死亡其实不值得探讨,该死的时候就死了,该面对死亡的时候就面对。

问:胡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内在的探索在我看来,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比如要静坐,要很刻苦地去攻读……
答:是吗?真的吗?这是你的理解。
问:或者是我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答:对,所以我要跟各位提出正确的方式跟方法之间的区别。譬如说刚才这位朋友,你提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要知道当下去觉察: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是真正在这个现场当下的状态里提问题,还是在心中已经模拟了一个想法,想要在众人面前表现我的观念或智慧?如果动机是从后一个角度出发的,你就会立刻察觉到自己的这个问题跟当下情境不吻合,这个时候你就会把问题放下。我不是在批判你。

我觉得我们随时随刻都有一些潜意识的需求,它们不外乎是希望获得肯定,希望获得注意,希望能够证实自己的价值,希望能够获得赞美。当我们这样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看得到?而当你做这个观照活动的时候,你需要很努力吗?需要静坐吗?需要读很多书吗?不需要。重点在于你有没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自我觉察跟自知之明的能力能不能在每一个当下显现出来,这份自知之明可以透过阅读、静坐或某种训练发展出来,但也可以不透过,因为这根本就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在说谎的时候是不是本能地知道自己在说谎?在嫉妒的时候是不是本能地知道自己在嫉妒?在自我炫耀的时候是不是本能地知道自己在炫耀?为什么这种本能也就是如实观照的能力会丧失?为什么这个人人皆有的觉性会不见了?原因是我们的主流教育一直教导我们要虚假做人,要按照别人喜欢的样子做人。我们因为主流社会的教育所设定的各种准则、标准、伦理教条而失真,失去了小孩子能够洞察国王没有穿衣服的这种能力。
“国王的新衣”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所有大人都看不到国王没穿衣服。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在带着人格面具做人。但是孩子是用最纯真的本来具足的能力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一眼就看到国王没穿衣服。人跟自己相处也是一样,跟他人相处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有能力拨云见日,把自己脑袋里头的复杂念头拨开来,看到背后的真相,那么我们内在的阳光就能照射出来,这个叫“内明”。如果我们在面对别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听他讲出的一大堆东西,而听他的话中之话,听他那些话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是从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和需求或者是心态出发的,你就会非常深入地了解这个人,不会被他的话语所困惑。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有心理分析和心理洞察的能力,就会产生同理心和包容力。相反,如果我们听不到他背后在讲什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看不到他最深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就会被他搞得很困惑,同时我们也弄不懂自己,两个人的关系就变得很混乱,产生知识障,就是在语言文字跟思维表达上形成重重障碍。

所以发展出洞悉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所有好的灵修书籍其实强调的都是这份洞悉跟洞见,而不是信仰,也不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什么状态。因为方法本身就会阻碍洞悉力,方法不外乎就是念咒、念佛、数息、观想,一定要借助一个工具,而这个工具跟我当下的真相之间是完全没有隔阂的吗?工具绝对会造成隔阂。如果我当下的真相是嫉妒,我需要透过一个工具来看到我自己的嫉妒吗?不需要。你可以直接向内去了解自己的嫉妒的来龙去脉,向内深入地去探究嫉妒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可能是源于自卑、内在匮乏、不信赖、不安全感、怕受伤害,那么问题是出在自己,但是我们有一个本能就是会把嫉妒这个感觉投射到外面,然后对我们嫉妒的对象形成很多论断、批判或者怀疑,或是用某种掌控手段让他的行为能够符合我们的要求,让我们得到安全感,这样我们的嫉妒就会降低,对不对?譬如说我们有一个伴侣,我们觉得他对许多异性好像都很感兴趣,他有很强的好奇心,会跟其他的异性交谈,或者有很深的互动。当这个事情让我们有不安全感的时候,我们往往用一种掌控行为去控制这个人,让他不能去跟别人交流。但还是回来研究自己的掌控性和嫉妒的深层根源在哪里为好,因为外面的人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我们掌控。

我们往往会因为这份掌控心和不安全感造成关系上的诸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你必须要向内探究自己的那些匮乏坑洞。怎么探究?不是靠念书来探究,书只是一个最初步的基础,也不是靠某种锻炼方式来探究,而是就在人际关系进行的过程当中探究。当一个人勾动起我们的嫉妒心跟不安全感的那一刻,我就要向内去探究自己了,所以说这是在行住坐卧随时随刻可以进行的。但是这个事情很不好掌握,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训练我们向内去看自己,所以我们很难去研究自己。事实上这些书就是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里你要改变被主流教育洗脑之后养成的一个不断向外看的习惯,把注意力转向内在,随时随刻去了解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钻石途径》常常说要问自己,“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这样日积月累我们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也会越来越了解别人。
…… ……

问:胡老师,今天见到您感到非常的熟悉,也很感动。最早看您的一本书就是《生命的不可思议》,除了欣赏您的经历和思想之外,我也很留意您本人。您一定吸取了上一代的教训,现在对您的女儿应该不会给她一种很主流的教育。
答:完全是另类教育。
问:这种教育是不是跟以前长辈的那种高压和掌控……
答:所以我们要研究为什么长辈有那么大的压力。有学员来参加我们的深度占星学工作坊,她爸爸妈妈就在电话里哭,说你误入歧途了,非常害怕女儿受到伤害,危机和保护意识非常强。还有很多爸爸妈妈把儿子娶妻或者女儿嫁人等同于他自己娶妻、她自己嫁人,完全分不清楚的,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延伸,不给孩子足够的主权。这样的爸爸妈妈太多了,不单内地是如此,所以遇到这样的爸爸妈妈,我们当然很痛苦。
如果我们是叛逆的,或者是比较独立自主的,我们会用痛苦的对抗方式来面对爸爸妈妈,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比如我跟我母亲一直对抗到她死为止,后来我发现这是花了太多精力在做一件没有意义、没有创造性和真正建设性的事情。所以我时常会提醒朋友们,不要对抗你的爸爸妈妈,而要试图去了解爸爸妈妈不太合理的作风背后的心态是什么。事实上他们比我们更像小孩,比我们更需要爱,他们掌控我们其实是需要我们的爱。那么我们用对抗的方式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因为他要的是爱,不是对抗。
所以,如果你表达你的爱意,表达你跟他们之间的那个温暖的连接,其实是非常容易处理问题的。比如我给那位学员做了个建议,我说你不要跟爸爸妈妈对抗了,你就在电话里头跟他讲,我爱你们,请放心,我不会受到伤害,我是时时刻刻爱你们的。这真的就解决问题了,父母那种激烈的不安全感不见了。就这么简单,人性其实是很简单的。

问:是不是回过头来看外界的那些困扰和压力,反而能推动你进行自我认识和向内探索?而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可能不会?
答:不一定。大部分的人需要借助刺激、挑战、灾难来觉醒,但是智者可以不需要,智者可以在很顺遂的环境里觉醒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易明心理网 ( 京ICP备号07006174 )

GMT+8, 2024-9-20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