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7|回复: 12

絮言之与人三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 20: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话题里大多是我由自己经历而体认攒得的一些念想。日常与人相处交道,渐渐觉着可以这样去看待和寻些解释方便;文字来处都是散乱不专业严谨的拼拼凑凑,毕竟我的出发点和习惯都只是为了自己实用,而我也没可能背下一堆专业讲究再去与我家人开研讨会。整理出这些记录给看到的朋友们聊作参考吧,希望可供借鉴。
一孔私见而已,供作素材,是正面或是反面或是无聊都无所谓了。
趁今天的日子不错,把幌子先挑出来,It's my festival 。

这两天一直在反复听GG唱的《倩女幽魂》,挺怀念他的,和梅姐。真正风华绝代的两个人,再也没有了。

故事里说:画鬼神最易,犬马其次,画人最难。诚然。
对这个题我体会最实际,但整理斟酌着写出来却最费力,尽量完成吧。


※  ※  ※


以我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交道看待,大体可分作三个心理阶位:[判别]、[理解]、[信任]

我理解的[判别],判定-分别,依据的首先是经验,继而逻辑推导验证;

[理解],也就是很多材料里宣讲的同理心,换位思考;

至于[信任],我认为的信任并非单方面的赐予或奉承,而是相互之间都能够坦然安然地实现自己并容纳对方的完整实现,包括有利无利有限无限有常无常各种情形下,无需勉强无需造作,最抽象但又最牢靠的一种联系。
就像两个人一起抬桌面,根本不用问谁努力了没有,或是表态保证我怎么怎么投入,或是要求对方什么什么样姿势讲究;桌面稳不稳,能抬起多高,能不能走顺畅,光凭手头传回来的感觉虚实,两人自然心知肚明彼此如何。再多比方一下,桌面上放一个盛水的水杯,水杯里能够在跌跌撞撞前后起伏行动间盛住保有的水量,基本也就可以对应显出相互信任的水位了。你不可能袖着手优雅轻快地凭嘴皮子喊口号或数流星许愿冥想或祷告礼拜唱赞美诗去抬桌子,也不可能交由某一个人神勇无比地慷慨包办所有份量;是与不是,其实很简单。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0: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判别]

[判别]里面,最深的细微意识是“否定”,逻辑发挥的原材料基础是经验,获益是控制力。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逻辑学里就把否定作为很紧要的一个核心构件;大概是吧,我不是很透,若错了请朋友们指正。

“肯定”可能是笼统混沌从而无进一步明确概念能导出的,于是无可言说无从忆记;只有借助于至少一定程度的“否定”之比照限制成为标志,才能够促成某种意识痕迹的生成界定。
如古人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若无对比,若无一定的否定标准立足支持,很多思维也就难以明确生成和演化推进了。

其实生活里,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大大小小的[判别]里面。是我的不是我的、是好的是孬的、是爱还是恨、是对还是错、要还是不要……
这基本上已经近于一种本能,都让人忘了其所得来的习为本能。

[判别]是习得的,总不免是前期经验的唤起与再现比照,就算是对未知的构想,也一样要在原有记忆印痕的基础上进行组装衍生。哪怕是谬误或是乱想,也都要以某些现有经验为基本材料。
也就是说,[判别]是对原始无知的一种排斥遣离;因为有过印象可以印证重践,那么就可以节省尝试认识的投入时间,获得确定性的利益处。
如近代说:知识就是力量
现代教育和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领域里的建树已经太太雄厚了,没啥好多说的。

前面说及“否定”,是因为感觉到:[判别]能力越强的人,对于否定的掌握程度也会越强,意识更加鲜明,若择取立场也能更坚定有力,只是看肯/否之间划线抉择的标准之具体微妙可能会有不同。

拐杖是用来支撑自己的助力工具,但如果抬起来针对他人,就是武器!
这就是知识应用的两面性;既可以倚助知识踏稳现实获取安定,也可以利用知识压服他人逞得满足。至于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以及在精神/现实各个具体层面上领域内寻求什么样的所得,只有自己才真正明白,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自省意识。

有言曰:不利用对方的弱点来显示自己的力量,那便是真正的爱
《素书》言:凌下取胜者曰侵
马克思:战争是强者体现意志的手段,是弱者反抗强者意志的手段。
克劳塞维茨: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让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的目标。

有言曰:我们谈着爱、理解、宽容,然后不遗余力地证明自己比别人清白宽宏高明,别人比自己虚伪狭隘无知   

回头想想,若没有必要,我经常就宁可不说话了。
我不知道说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意味,以及会成为什么样的意味。

精神暴力与独断模式,已经是太寻常普通的一种存在氛围
以及衍生的对控制权/话语权的争夺,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站位
——最敌视和排斥皇帝的是谁?不是百姓或奴隶,而是另一个皇帝

好多时候,我是觉得挺无聊的,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


♪♫  很适合于表达这一阶段气质的歌:
歌手吴虹飞,乐队幸福大街的主唱,早先的风格尖峭乖戾,如《刀》、《蝴蝶》等
(好在,自专辑《胭脂》起开始有温柔的另一面展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0: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理解的基本机制是心理模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是最直接的描述

比如:钓鱼,就要按鱼的口味调鱼饵
比如:并不因为太阳是好的,就该把一切都拿到阳光下暴晒

能够认识到或至少是能容忍:世界是多样的,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很多别样的存在形式
在自己存在的时候,还能够接受允许其他存在的合理性;
这时候的心域和心量,应该是要比在[判别]的阶位上要宽宏一些的

-----

■  衍一:泛理解的迷糊

我一位老朋友得自于他人的劝告:就你来说,我不赞成学换位思考;因为换位会导致迷失,你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
并非换位思考不好,问题是——具体地讲,你玩不玩得转?
这个建议我很是赞赏。
他人更专业的说法:不够高明的,可转动自家心境;高明些的,可以转动外境;如果连自心内境都转不动,却反被外境所转,就是不及格了。
百度的:禅诗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又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若逐境而迷,凡人里更辛苦的那些。
就像我在前面说及,[理解]阶位时的心域心量,是要比[判别]更宽大一些的,已有足够强壮的心力余地,才足以支撑对更多可能性的模拟思考和顾及;但如果自立自足都很困难的时候,还夸口说要去理解他人,不就是饿着肚子下请柬么,有点儿错乱失当了。并且这种外强中干的刻意拟摹追求塑造,在我看却更容易变成实际上的违心造作,最后都变成一种表演或算计,对自己就已不诚实了。
确实可能会让人迷失的,我有走过这种误区。
又比如,像曾听过有些社会角色已很成熟的朋友偶尔低落时慨叹着,觉得人际里只见乏味的虚伪。如果太多的笑容都是违心矫情地依表演而存在,当哪一天不需要表演了,却发现自己不会自然去笑了;好像笑已经被面具给侵占掉,面具之外,自己什么都没有——这种失落的恐慌又在驱赶着自己去找更多的表演和面具来填补空洞遮掩紧张。结果便是积攒下来一堆丰富的面具,却淹没着找不到自己最真实的那张脸。
所以在理解之前,对自我的认识修养和收摄能力,还是挺紧要的。
下帖子请客之前,先掂量清楚自己钱包的份量;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没意思啊,哪怕“接纳”、“理解”听起来很时尚很漂亮很有范儿。



■  衍二:对理解的浮夸或滥用

过度夸大[理解]的意义范围和价值可能,好像[理解]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神仙大补丹——
常说到同理心-接纳等等,什么样才是完整彻底的接纳?
有些话,佛陀说出来我会敬服,他说出来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
但一些凡人复述出来,我只承认那是某种良好愿景,若恃以为实,就是诳语——看来更美妙些的虚言表演浮夸攀附甚至敷衍糊弄
因为说者做不到——许愿和行愿是两回事的;我不觉得轻易赠给别人一个空中楼阁式的美妙愿望就真是慷慨,如果我自己没吃过或是压根儿就不吃的东西,我不会随便拿来招待别人。

好多断章言说的灵修美文里常有这种风范,所谓的宽容,似乎也只是在表现着豁达空、自然呆,其实你什么都没当回事。
因为无知,所以坦然。——这不算是错,可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
若只是理解和重验了自己的空白,这份纯粹其实与他人何干?或者只是召唤听众:“~~偶要抱抱…”

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是将心替入他人之境,还是漫夸自家心意碾轧遮掩他人?
古人言:何不食肉糜?
其实这个傻皇帝是有善意的,奈何他原本压根儿就不懂皇宫外的百姓是如何生活境遇,苛责他又何益。
坐在床上不下地的人,真的明白赤脚站在地板上有多“温暖”?
换位换位,关键是真正识得他人身心所处之境。如果不能,所谓换位所谓理解,还是空话敷衍,自己吹给自己鉴赏的肥皂泡泡,就算鉴赏得很认真。
没有足够的生命阅历或感受性的诚恳投入作为支撑,仓促说“共情”其实挺苍白乏力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3: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  衍三:对理解的耽溺和停滞

日常说理解时,似乎惯带有一个潜在的条件:相对宽松的一定外在空间(抽象精神化的,或物质资源性的),能够容许不同理念不同存在愿望得以并行不悖,相互自由而无有冲突龃龉,在此前提下相互致以赏识看待;因为存在空间足够彼此享受适度的舒展安然,不用太紧张与构成抵触,大家看起来都很美。
以现实里我接触到的人际经验来说:信奉看重“理解”、“同理心”的朋友们,处在小资氛围阶层里会更多些。
这样理念,似乎更多还是在具体场合下放松了[判别]的紧张感和排他性,于是显得更加宽和从容些——但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松缓,并非究竟。
比如:知识修养层面稍高些的人群里,日常是很易保持得体优雅的,但一样收敛着各种立场纷乱争斗。如果有矛盾激发,还可能尖锐苛刻有甚于常人。
如果因时机运转着外部空间被压缩收紧,失去彼此间的转圜和审美间距,是否还能保持所谓理解的优雅?这是很考验人的。

有一个方向的结果是:程式化地表现着理解——到这儿,[理解]又蜕变成行为表态上的一系列[判别]之复合出演。
比如:
我的体形是矮小些的,早先在学校里住宿舍时候,兄弟们有时会拿我与老六的身高对比来开玩笑,没有谁会介意,也没有谁认为有必要介意于{有谁可能介意}这件事,因为已经明白彼此都不会有恶意,我也不会觉得这会触犯损伤我什么,自己都会与他们玩笑逗乐子(几寸鞋跟就能抵换的所谓自尊心也不值什么,我不稀罕)。
然后有一次在单位里需要换灯泡,恰好有个长腿的同事在旁边,我笑着随口招呼人家来帮忙“你有优势嘛”,结果同事下来之后挺礼貌似乎稍有不安地向我道歉“不好意思啊……”
我愣了一下你有什么需要不好意思的啊?然后才意识过来,人家认为我可能因为身高的问题还在尴尬难堪——我有么?
这一愣之后我才稍有些不自然,意识到这不是学校宿舍里,同事细心的“理解”细化着说,是在这情境下给了一个我{理应敏感介意乃至稍有芥蒂}的预判,所以他顺着自己的预判再赠给我一个致歉以缓和,也是“善解人意”的,只是不巧我却脱节没能配合上人家的和谐剧本。而后,我因为对同事不能像对舍友一样坦然,反过来又确然生出些不适微妙。
苛细一点地说,前一刻,我给他的预判,和他给我的预判,是不同的。而后一刻,我对事相的省知,他对事相的省知,也还是不同。
就是这样,有些人际场合里的当下微妙,是[判别]还是[理解],还是[信任],一闪念间也很分明的。
且,只是偶尔一闪念之间的差异并无伤大雅,大家都是凡夫俗子,心心相印自然不会是日常基本配置属性,笑笑过了也没关系。但如果和特定某些人之间类似这种心理偏差始终长期不能调适谐同,这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其实也就很难为了。
是不是真正的理解或信任,伪装不下来的,人本能就能感觉出来。
但是表演可以容易些,以及招揽笼络知情识趣的合适观众演对手戏;人海茫茫,总有合适的场面交易可能,对么?我们常是这么想的,也没错。

像是一种心理时差或是位差,如果其间隔影响太强烈分明,相互间的联系时无谓紧张胜过自然舒适,这样的关系就很尴尬了;但是又涉及到,不同的人所欣然享受的精神节奏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里认可适应的节奏也可能不同。一时间找到个默契的理解对象容易,这样的默契协调怎样才能维持延续更长时间?毕竟,现实里更换Partner是有操作成本的。
也许不能长久,所以有那么多感慨伤怀的表达,以及向外懵懂希慕的茫然寄托。
是扩展自己去包容处在的世界?还是修葺这个世界来迎合自己?
说接纳说适应很容易,真正言行举止里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就像前面说到的一念之间的微妙。

耽着在理解层面上,或许不过是在已成已识的或更低的境界层面里巩固强化自己有所得有所恃的成就感,这样的[理解]之体验与再现,整体上又笼统地退化成更高雅一点的[判别]了,像听到他人说的:“怎么就这么不能理解人呢?”“应该要学会理解……”,这又是新的[判别]法则标准了,[理解]已经成为某种意念目标。

另一个更积极方向的结果,则是跃升到更自由的境界里去,我称之为[信任],后述。



■  衍四:好人不好人

下面说几句一般社交环境里适用的看待吧,像在职场里厮混时这些思绪我用得多些,工作圈以外也许应该稍不同,先说明清楚。

与朋友聊过:可以说世间没有不好的人,但若只认识人的好,恰恰最做不得好人,因为不懂人——也不会从更完整的现实角度去尊重人,与尊重自己。
凡人就是凡人,就有种种有限性,在合适的范围里面,都能够成为好人,超出那个度,就不要去奢求勒索彼此。只有明白具体某个人之于自己的好与不好的分寸边界何在,让自己保持着在能享受“好”的那个合适范围里,结果自然是好的。
与此同时,不用怀疑如果逾出合适的边界,“不好”终究可能会出现的,没什么难以接受或不能理解的,很自然而然的事体。
比如说: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比如说:不自重者取辱
所以说:知其黑,守其白
至少先认识和接纳人性的真实完整,接纳{自己的有限能力不足以满足种种无限的可能}这个客观现实,尊重这种也许不能完全满足自己心愿的事态本身,而不是用简单(甚至狭隘或肤浅)的愿望去遮掩忽视人性,那只是另一种貌似高尚慷慨的漠视轻慢。
我没必要向这个世界勒索自己是超级VIP的特权优待,也没必要为了自己做不到那么汪洋博爱而惭愧不安,大家都差不多,好的孬的都不是独有的荣耀/罪过。
给对方一个能够对自己好的理由;如果不能,至少可以不去刺探和挑衅对方的恶意领域。稍微有点自知之明,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去证善还是去撩恶,这不会是坏事。
只因为自己用心良好,就一定要收到别人的好人卡,不然就是自己被辜负了,这真是“好”么?
明知道狮子要吃肉,还很受伤地抱怨:我饿肚子省下那么些白米饭喂它,它不领情,还咬我——我那么善良那么爱护它啊,它怎么能……
或是把人一下从十楼推出窗外去,款款深情地说:我给你两个选择了哦,往上掉,你就可以到十一楼去了,要努力哦……我再给你挂个幸运手链很有爱啊……可是你怎么就不努力呢,非要往楼下掉,摔死了还白费我一番苦心希望……呃,原来你不会变超人呀,不好意思偶认错人鸟~~~


有言曰:给别人他愿意要的,给别人自己能够给的;不贪别人对自己好,也不贪别人念自己好
若要做到这样清净妥当,也真的很不容易。我自己曾走过的一些差错,细看也大多偏差在这四句里面的失当;呵呵,想想也都是自作自受的事情,没啥好怨的。

像与朋友聊过管理用人:让狗看门,让猫逮耗子;给狗吃肉,给猫吃鱼。就这么简单,顺人性用其能而避免其过累,能识人尽用而不瞎搅和就已经是较高明的管理了,不管是出于善心还是恶意,瞎搅和往往只是给自己挖坑惹事添堵。而现实里很多管理水平的高低比较,不必追求自己一定要比别人高明专业多少,能够更少些无谓的漏洞损耗,就已经是不错的比较优势了,没什么了不得。但最后一句其实又等同于主事者反观修正自己的缺漏瑕疵不足,谁愿意轻易去直面呢?于是也就更没啥好说的吧。
呵呵,说来简单,具体着我也只是个历练体会中的实习者。

又想起电影《墨攻》里逃奴说:你们墨者说要爱所有人,其实你不懂得选择该爱的人。
对于能够与无限同在的佛陀或是耶稣来说,有足够充裕的机会和宽广的立场去看清所有人都是好人;但对于注定存活于有限中的我们具体来说,世界里难免只有有限的相对好人可供我们依随选用。我们时常迷失于愿望乃至欲望的空洞无限里面,换取看来无限却终究空洞的满足寄望。
外在是好人还不是好人,答案有一半取决于我们自身是什么样的成分与立场。
——其实这牵连着善恶观的大题,那个基本命题能切实参多深,也许就附应着带来多少思维的自由,在于各人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3: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任]

我认为完整可靠的信任,
就像前面打的比方抬桌子,是我知道你,你也知道我,我知道{你知道我},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我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如此无限推远下去
这样子的文字很饶舌和神经质,但现代的博奕论就会按这样逻辑去推衍各种结果与应变,衡量最终利益得失——这是一种博奕的基本推演结构,当然,只是一种完全信息而非共谋条件下的基础模式竞争纠结。就像在上面的比方里,桌子正中间有一块隔绝的玻璃,始终不能与对面的人商量合计,只能凭自己的感觉试探猜度去作应对协同,以实现保全自己的利益。
>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 你懂的~~……:)
> 我懂你个毛线球啊?:(
是不是很累?如果一定要延续着[判别]、[理解]的原则,以及享受竞争获胜的快乐满足,那就只好这样:两个煞有介事的高档白痴。
要跳出来也很简单,便是前面提及“共谋”:取消那块隔离的玻璃,摊开了共同一致,想干嘛?能干嘛?干不干?你我共享过程和结果的全部。
你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一如我的决定就是你的决定;同时你的利害也就是我的利害,我的利害也等于你的利害;你知道我有些时刻的无力欠缺,同时我知道不需要介意被你知道自己的无力欠缺……也许我们还要针对和对抗外在世界种种具体,但我们不用在针对、提防、迎合彼此这方面作无谓的心力消耗折损,甚至相互克扣制约自加负累;犯不着在这种无积极产出效应的摩擦间消耗系统能量。
那会是一种轻松,一种安宁。

注意:上面的是对已走到结果之后再回头看的描述,是双方确然做到了才能这么说;
如果我看这样的表达很美很好看,于是决定了,亲爱的朋友我们就是这样的,就这样我想干嘛就干嘛你都会兜着的,不是已经“信任”了么你怎么能辜负我的美好的期待?那又是何苦来着,还不如一开始都没有这个美妙期待,还少生成些关于辜负的失望怨尤。
打个比方:我给你一个桃核,告诉说这是一种水蜜桃哦可甜了呢,你喜欢吃的……种上三四年之后它就能够长出很甜的水蜜桃来的我不骗你……然后是我被打破头呢还是你被硌碎牙?
因地和果地的具体看待,原是有不同的。
当然,大家都习惯了直接吃果子,不关心种树的事儿。好些新时代的小孩们都很明确地知道水果都是超市里长的,给钱就能摘走。

上段起首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地加载些现实成份:你知道我或者我知道你的<不好/无能/自私/瑕疵/错失/欠缺……>
附加上这些肯定不让人愉快的灰色成分(但肯定谁都免不了),上面那个无限推断的游戏,还能够展开推进几步?又会演变成什么样局面?
如果这种衍生推远扩散的逻辑游戏一直能够OK、OK、OK、OK……着保持下去,若能到这一步,还需要分划你/我的不同主权么?
事实上一直OK很难,这个逻辑链结构,往往是单方向倾斜定制的:我知道你的错失——NO,抵制,别来烦我;你知道我的错失——OK,包容,你应该的……
你看,“我”多聪明。每个“我”都这么聪明,结果就是鳏寡孤独病残废,还只是简单的[判别],就是三阶里起步的状态而已。

字面上说很啰唆与神经质,一目了然的简单,谁不知道呢;
落实到各各具体情境中,有多少个谁真跳出这样的简单?

成熟的信任最难,不仅需要放弃对自己局限性的维护,也就是放弃可能建立在[判定]、[理解]之上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与其各种附生获益;还要容纳对方的局限性,在可能扩展获益的窃喜之外,更重要的是吞咽下对方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负面风险和不安;还要能够相互给予这种认可与联系延续而不会割裂退离。
这不是一个人的决定成就,更不是单方面赐予的恩赏宠幸——也无法遮掩利用。
所以我说是抬桌子;或者说是握在一起的两只手,冷暖自知,和肤色和姿式和灯光和观众打分都不相干。
有的,就明白;没有的,装不出来。

现实里,我有这样的亲友存在;所以才能这样嚷嚷。


■  字诠

我是以信任来称谓,就字面作个设定的解说吧。
很多材料里是笼统用[理解]来概括言之的,我把[理解]分隔成高低两阶,基础性的还是[理解],更高阶的成分则贴[信任]的标签,方便厘清不同的认识状态。
又有些材料里用更宽宏的[爱]来称谓,那个字眼已被用得太风情泛滥,感性又性感,很容易导致意味上的含糊溢出,所以也回避之,还是采取一个更中性平和些的标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3: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衍一:对信任的利用!

——也就是欺骗(自觉或不自觉的,善意不善意的,我都只简单就事相一概而言)
人只骗得了信任自己的人。
没有信任的话,就算有所欺凌压服利益侵损,那是手段较量有所胜负的结果,从竞技竞争的角度来讲也算是自有其内在精神的公平性。
而欺骗,最关键的元素:信息不对称,和精神地位的不对等(也包括比如目标意义的歧异),和自私。
有意利用对方某方面无知的客观优势,违背[信任]初始之精神平等尊重(乃至爱护)的隐性约定,而使自己实现某种单方面目标获益。

好像我用了[欺骗]这个本身易勾连道德评判的字眼,可能暗示攻击性或牵动应激反应。
我只尽量如实说明自己以为看到的普遍事相规律,写出来就有他人会看到,但选择权在于各人,他人如何看待决定不是我自诩高超的责任或权力,我的责任/权力/选择都不会寄予在这些文字花花里面,此处没有隐藏的聚光灯,也没有个人的满足或愧疚可分享展览。先注明!

不管出发点是低猥还是高尚,带来意味是温暖或冰寒,自私总是自私的,利用也就是利用,那欺骗就是欺骗。

所谓的“善意的谎言”之说道一直让我觉得很别扭,最典型和强大的异数是电影《美丽人生》,曾经让我难以归位看待。
后来释然了,因为纵然故事美好得难以真实,但故事里的人物相互不曾自私,时代命运的齿轮碾轧下,每人都竭尽努力给了家人自己能给予的最多,至死都挣扎着谋求团聚,而没有骄傲自负孤漠地某一个人在幕后扮演裁决命运的上帝。
也不因为说及欺骗就认为人人都必须不折不扣慈爱得如同德兰修女,哪可能嘛。现实里的联系总难免有遗憾不足,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不自私,至少,在某些时候某些人面前。

每年都有在新闻里听到:高考紧要关头,某家长车祸意外或病危,为了子女的前途,家人忍痛隐瞒了真相,考生顺利走出考场却终于没能见到家人最后一面!
这样的苦心周全,我总觉得有些残忍;而就此鼓吹彰显,令人无语。
现实性的物质价值衡量可以凌驾于至亲之人生命联结的本能;旁观者的理性慷慨可以碾压取代当事人自身的生命主权。这样的心态倾向在很多社会场合下大大小小已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而这种“理所当然”还可以牵引出别的故事演化,或许很难看,懒得说那些阴面了。

有言曰:我们欠死人的是真情,欠活人的是尊重。
很多的我们更热衷于表演真情和尊重,更向往艳羡那演技的优秀卓越赏心悦目。


以前见过一个议题,大概是说:有人问到,得知配偶出轨之后,自己愤恨难平,考虑也出轨一把,责任“扯平”了才好维持婚姻继续生活
我赞同这样的意见:这是在暗中取消了婚姻之精神实质的情形下继续扮演婚姻的形式
但毕竟有很多人面对的生活原本也只是形式化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存在的现实;(我只说事相种种,无意裁决对错高低)。

很多热播的生活剧,种种歇斯底里刻骨铭心的恩怨交织着来铺垫证明大结局时那一张全家福的惬意满足。
没完没了的形式演绎呵
“剧终”两字的定影可以在银幕上告诉我们所有都是值得的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可合理化的,给我们一个心满意足的酸酸甜甜或麻辣烫的句号。爽不爽?爽!来,对镜头笑一个……茄…子!
现实里我们的句号在哪?较通常地说,彻底的句点应该是死亡,可我们有谁愿意去欣赏这个句点?撇开那些想当然的幻灯片式美好愿景,如果你不能一辈子活在影楼里的话。
此外,我们又如何给曾经种种形式化的举动挑选一个寄挂的锚点/句号可以全盘合理化纯洁化神圣化?这个锚点可得需要多强悍结实才行啊。
呵呵……呵呵……
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
能够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一切无所顾忌
呵呵……呵呵……
学会了践踏,学会了猜忌,学会了贪纵,学会了反复;
可我们真能学会瞬间的翻云覆雨,学会永恒的感天动地,学会无量的渊深大爱?
嗯,可以等下次……导演喊:NG!
编剧导演的狂妄肆想只是光影里的几分钟,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时间去配合剪辑生成,只要有票房就值了;我们的轻慢却不知道会烧掉多少东西,又换回些什么。
我相信:能炼出金来的是少数,成渣渣却很容易
不管高兴不高兴承认,我自己也经常就成了渣渣

伤痕累累的天真的灵魂  早已不承认还有什么神
                        ——歌词·周华健

时常令我不舒服的一句台词:我那么做是为了你好(或是:为了成全你)
道德崇高感,也是精神获益满足的一种形式。一样也可以归并到段首的范式里去,不新奇。
[好]有很多种,是你以为的[好],还是我以为的[好],还是你私自裁定给我的[好]?或者真正属于我们共有的[好]?

就像职场里常见的:领导口里给你的精神嘉奖越多,可能意味着现实的物质利益你会损失得越多;形势下的自然均衡。
以及,所谓捧杀,或是道德坑杀。

不自私的时候,结果往往单调平淡有限一些;自私的话,就能有N多种繁复的诠释可能变化。世界多姿多彩。
懒得说了,没意思。

[信任]里面,我想会是人格精神意义上的平等尊重互爱,而不止是法理、逻辑、权责利度量衡等形式上的计较论证糊弄塞责典当赎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衍二:关于原谅

像别人说的:不要习惯太轻松地说“对不起”,那意味着你还准备继续对不起下去
“对不起”给得太慷慨丰盛的时候,原谅也就廉价了;廉价走到了极点,也就没存在价值了
像影片《中南海保镖》里二东的故事,你不知道哪一天,再没有那个人来接受那句“对不起”
生活不是电影或小说,编剧笔头一绕,就有个奇迹使皆大欢喜,甜蜜饱腻得能让人打嗝。现实中没有哪个幕后的导演给我留个SUPER STAR的笔头特权;我只知道如果不想后悔,就不会轻易去挑衅尝试打开那扇明显通向“对不起”的门;错了,我就得赔上,我认。

米兰·昆德拉:……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我挺厌烦享受或是被享受这种许可的特权,不要这么着急好不好,好歹让咱当事人先举手存在一下下嘛。

多说一下,我有时会很有些多余地强调:理解≠谅解,这是两个字眼
貌似有些场合里,不是我去谅解,而是我先已被“没关系”了,才被人通知去补签那张和解协议书。
以及,确实很困惑于这种灵犀一点通的尽在不言中,自己好迟钝唉。
> 我懂你个毛线球啊? :(

英语里有三个单词: priceless,invaluable 和 worthless
貌似很容易混同的,和现实里的行为表现也经常类似:祈求的是invaluable的爱心,明确的是priceless的钻石,留下的是worthless的烧焦的碳粉

当然,又有另一种变体,永远昂扬着骄傲的头永远不会承认“对不起”——只要不说出来,那就不存在,是么?
我只应该站在这个世界阳光的那一半里;或是,只要我不睁开眼睛,那部分难看的世界就不存在……
不怪别人,我至少知道,我妈从来不会向我爸说“对不起”,总能找到对方足够的错处和不堪来反哺自己的理直气壮;好像心里那些要溢出来的火药,等着任何一种信息来包裹着点燃火花,爆炸着宣泄自己高傲的快意。我们消磨了很多很多年,我们老了很多很多,没有谁从中收获了什么利益。
我自己也学会了好多的戾气与不平与执拗,为它们而烧掉了自己好多好多的心力和机缘,好让自己学会在家里没来得及学会的那些,很不轻松呵。


这里其实想到某些宗教仪轨里面讲究的“忏悔”。真正有效应的忏悔,是发自真心给不好的因画上句点,就此斩断它继续蔓延牵引新的恶果的可能性,而不是签超级豁免令,几毛钱一份就能把过往洗白白,好给后续新的表演腾出施展空间开保驾护航的绿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自己诚心诚意做到位的忏悔,还真的并不多呢——坦白地看,我真不优雅也真不可爱呵。
如果不再继续对不起,不说“对不起”也是好的;还要继续,那说再多漂亮精致的“对不起”也只是用于消遣的笑话,苦笑作罢。

我们有变得不一样了么?其实有时我问自己,有些汗。



■  衍三:信任养成

有见过一句话:信任就是,你把怀里的小孩扔向天空,他还开心地朝你笑——他相信你一定会接住他。
这应该就是最源始的一种信任,虽然稚嫩简单。

然后有一个故事,大约是出自于西方,在那些实用主义、成功学思潮很热烈的时候。
一个爸爸张开胳膊示意让孩子跑到自己怀里来,但却在孩子扑进怀里的前一瞬间闪身避开,在孩子摔倒在地上哭泣的时候,父亲训诫:记住,在这个世界,除了自己,你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

这个故事看来有点冷酷自私易招批评,但这样情节的变体,具体到现实里会存在的,虽不见得是有意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明白清晰。
有体验过太多拒绝的孩子,不难从人群间被辨认出来。

再然后又个故事,也许是后来别人作的发展衍生。
同样也是爸爸在带小孩玩耍,也像前面一样闪开着让孩子摔倒了,然后爸爸向困惑哭泣的孩子讲述了上面这个故事与其中附带的人生哲学。并且爸爸再一次拉开距离,示意让孩子跑到自己怀里来。小孩很迟疑不安,既因为先前的“学习”而害怕再被欺骗摔倒,但又出于惯性的亲近本能想一头扑进父亲怀里。最后小孩还是忐忑地顺从了惯性,虽然迟缓踌躇但却意外地没见到父亲躲闪,父亲站在原地抱住了他,然后告诉他:你尽可以像刚才故事那样提防外面其他人的欺骗,但不包括爸爸,爸爸绝不会骗你。

在这儿是一个转折和拔高;若结尾的承诺今后各种情况下真能坚持住,这个父亲很难得。前一则故事推销着一款很冷漠的心理篱笆,而这一则里面,在教导如何掌握乃至超出这道心理篱笆。
建立篱笆是为了保护安全感,但如果篱笆变成了铁栅和高压电网,自己变成自己经验意识的囚徒,那也过犹不及。——博弈论里就有典型的“囚徒困境”,自保自利的本能原则会变成整体上的破绽悖逆。以及管理学上有“决策陷阱”的相关研究。又比如很多对峙局面的“阳谋”,并不需要多么阴险毒辣见不得人,就是堂而皇之地利用某些属性原则牵引致成在特定时位下的矛盾死结,一样能将人生生逼迫至绝地。
在我看,人际之间,往往就是个怎么理解篱笆应用技术的话题罢了。
据专业的老师统计,有128种可描述定义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128种款型的篱笆刺。
现实里经常有:人和人若靠近到一定程度,如果想能再接近,就不免要拆掉些篱笆枝——于是翻出来的棘刺如矛似戟,伤人与自伤,无奈而辛苦。当然,也有很多别的可能,比如两方各自的篱笆刺刚好可以交易互补,却又和谐得很,那也是难得。

曾奇峰老师的文章《近得我还是我,远得还爱得着你》
http://www.ymxl.net/ymxlbbs/view ... &extra=page%3D2
掌握适度的心理距离是很好的指导意见,但如何找到这个“适度”的度之所在,这个环节像是有些简说了。要找到这个度,我估计有很多人都非得伤痕累累一番不可;我自己没轻松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际间的边界之生成,是源自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伤害。
有谁是因为父母教导“不要碰火”而一直不碰火得以安全终身么?任谁都是好奇尝试着有过被烫伤的记忆,才真正领会要和火保持合适距离。知痛者,惟有先自痛过。
正因为有伤害的出现,才在感觉里留下我他、利害、取舍、趋避的印记,形成经验,也就是边界的划痕。这种二元意识之分割择定举动,应该是一切思维形成之最原始的基础。

过年在老家见到一岁多的小堂弟,成天被家人抱在怀里,发着脾气万分渴慕地看着咕咕响的开水壶想要玩,大人看管得辛苦他也奋斗得辛苦。于是我拿个倒了开水的杯子(摸着还受得了),干脆大方地给他摸一把,同时说“烫”,小家伙第一次体验时很纳闷地把手指头瞅了半晌很困惑;再摸过几次我给他的杯子碗之后,只要我一说“烫”,他就嘿嘿笑着讨好躲闪而不好奇伸手了(更有趣的是他会尝试要我握杯子的塑料提手,呵呵,别小看孩子的观察学习能力);再往后让他摸一次余热中的水壶,并告诉同样的字眼,效果很好;之后只要我们远远喊一声烫字,他就会小心地用一个手指先作试探再决定眼前的家什要不要玩,或是思考该从哪个位置下手,并且他对水壶的热爱急速下降。

这只是最初始的本能学习,其它的也一样类似着,不需要谁去设计主导,自然而然都是这么个模式长大着的啊。有时候我看着长辈们的一些举动,一面不计分寸保留地鼓舞纵容小孩的欲求愿望,一面却自以为能够控制隔离所有伤害风险,可能么?无意间导演预订着悖论。
我不介意小堂弟被烫着,也不介意他摔疼了嗷嗷哭,早晚都会有的,我只愿意带着他去面对这种看似欠缺的本分;
有谁的人生可以没有伤口?我只知道我曾经的困扰并不是早年那些伤处,而是没有谁教我该怎么去打理愈合,让它们不再牵引新的障碍。找了很久,似乎如今我才可以在可以的时候,凭那些亲自走出来的经验,给与我生命重叠的那几个人稍事扶持,让他们少一点点无谓的迷惑与担负。

又有言曰:告诉朋友和亲人少走弯路是慈悲;允许朋友和亲人走弯路是慈悲+智慧。
不过这所持境界较高,只是知道,我还在自己寻味。

斯科特·派克:我们不能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但另一面:自夸可以俯瞰玩弄他人痛苦的优越感(以神我自居),那是我最反感的不诚恳态度——我宁可与人吵架,不屑陪神喝酒;为人的现实局限性,也就是为人最大的本分和诚恳。
有言曰:无情皆竖子,有泪亦英雄!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只最凶猛的鲨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鲨魚每天不斷沖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魚在池子裏,所以鲨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沖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
後來,鲨魚不再沖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斓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他們只是牆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鲫魚,然後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氣,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後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鲨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遊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于當那些鲫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麽也不願再過去,實驗結束了,實驗人員譏笑它是海裏最懦弱的魚。

这所谓实验不知道是否真实,但故事的意味却很切实——至少我认同;有过一次次在隐形玻璃上头破血流的惨痛经验的人,会理解其中的酸涩。有多少人又能够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可去为突破一块神奇强大的隐形玻璃而奋斗终身?叹。
这玻璃从哪儿来的,保护了谁又囚禁了谁?着落在各种现实里,难讲啊。
指斥别人的懦弱或无知或无能总是很容易的,可夸夸其谈的指斥又证明了什么呢?

顺着这一节的话,有些孩子所显的聪明,隐藏着的是异样的哀伤:因为太早接触过多关于信与不信的诘难考验,他们积攒下来更多的的警觉与紧张,以及应对演练的经验,这通常也会被称为“聪明”。
如果可以,哪个孩子不愿意憨憨懒懒地安享温暖自由舒发成长?
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类似再联想一则:张无忌同学的早期教育
早在冰火岛时,殷素素时常无端捉弄小无忌,在他摔得鼻青脸肿哇哇哭的时候,又呵护安慰着他,教导小无忌“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要小心”。这句话,既是一个意识中的提醒埋伏,在无忌后来面对种种故事波折时候闪现作用,比如被朱家欺骗时醒悟得及时干脆,与殷离赵敏等相纠结时心态能够更加平和,不致于茫然不知反应;但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因为殷素素的教导,预示了赵敏的必然地位与无忌的情感宿命。很微妙有趣,呵呵。
冰火岛上的童年,谢逊教给无忌广博包容,张五侠教给无忌责任担当,殷素素教给无忌人性复杂,而这三人以生命相托付地彼此信守;这些教导不止泛泛言说,而是亲人们给无忌留下的生命烙印,精纯无比。而后小无忌伤病缠身流浪四方,在生死飘忽之间反复融炼体悟,这份深厚根基才是真正的过人之处。《倚天》这部书挺值得玩味的,且先打住罢。
殷素素捉弄小无忌,也就是前面那几则故事的类同。

最后啰唆强调一下个人经验:
我教小堂弟学走路时候,每次引导尝试,不管前面如何曲折引诱乃至“陷害”他,最后的动作必须是满满地一把抱住,让他能够安心,与他一起开心地笑;这个关键的句号若有错失,就整个只是带来负面效果。
二叔也时常捉弄着教他,之后的结果很有趣,小堂弟一看到是二叔“陪练”,立刻蹲地上绝不起身,说什么都不上当,呵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  衍四:边界感

承先前曾老师的文章,可以说这三阶都只是如何看待边界感的问题
这里说些我对于一些老人相关事相的看待,可能会有些偏颇,只是野蛮理解,仅供参考也欢迎指正。

老人们喜欢与小孩一起,也许有一个原因在于边界感。
成年人因为社会角色职责的需求和人生阶段所在,其边界感意识一般都是处在最强的时期里;而老年人的边界感,普遍是松弛涣散下来的(因修养而更加高明圆融的还是相对少数),结果就是和子女在一起时,对于其边界意识感受到的是压力拘束而难有自主自得的成就感/尊严感,成为弱势一方;尤其是如果父母们还习惯用旧有的俯视掌控姿态举动去寻求响应,结果自然是失望失落为多。
于是,

其一:小孩的边界感典型是不全的,顺从性也强,是更加柔弱的一方;于是老人们选择去喜爱这些“45度角仰望天空”的可爱宝贝,可以在带小孩的时候感受获取小孩自发给予的包容接纳共情的和善支持,也可以体会到自己渐渐远离的作为养育者的成就感之荣光——至于可能掺杂控制欲和和投射自己对亲情的渴慕索求等偏阴性的动机可能也会有的,终究各各具体有微妙。
也正因此,老人带小孩时候更容易走到溺爱的地步里去,某些时候他们会有意无意地用无度的宠溺付出来收买交换小孩对其的认可亲近,而一老一小之间,不管具体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健康,却恰恰在情感上容易找到某种[信任]。
这里附提一句:我们常夸赞“天使”,除了纯洁无暇之外,天使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无我。这句台词恭维也许藏着一个隐性诉求就是——既然都夸你是天使了,那你就不要有为自己考虑那么庸俗狭窄不可爱的念头哦!彻底地为了我存在就好。
当有“我”之后,天使也就不那么像天使了,那时候的小孩,也就会带来多一些的失望和批评了。
似乎通常有一方彻底无我(放弃边界主权诉求)的时候,信任感总是容易呈现的,虽然这时的信任整体着落呈现什么样的水平层次很难讲。对关系之内的信任投注可以确然纯粹无限,但这种无限并不意味着就崇高得可以超越相对外在环境的自身局限性。简单比方:某老爷子和小孙子彻底信任彼此,这是美好的纯真的无限的;但两人出去逛街结果一起走丢了,这就是不能混淆遮掩逾越的客在局限性。
我认可的真正的信任,在美好纯粹相拥相守之同时,也不应该排斥和忽视共同需要面对的客在局限性;我们还是人,就没法做到超人的彻底无限,愿望是愿望,现实是现实,未必要对立,但轻易混淆含糊也不见得好。
经常听到有朋友赞叹父母之爱是伟大而无私的,这无私两字让我犯怵!这庸俗凡世,终究是很难彻底纯净的,而不纯净的无我,意味着总会有些欠缺感需要去填补,或是某种不尽真实的歧异,形式变幻也许更让人难为。在我看来,太过于神圣的存在是很难高攀和效仿的,还是稍有点儿私的才好陪同与打理。
主观和客观,如果不淆乱赋值随便换用的话,会少些无端困惑——但那又容易看来生硬冷冽不够温情慷慨,呵呵。

其二:老人们对动物的宠爱,其实也就是以替代方式来满足对信任感的诉求
而且,人和动物之间,寻得信任感的联接比人之间更容易。我一直认为动物有一点要胜过人:大多数时候,动物没有人那么重的心障——大脑结构上少那么些皮质层也有些别样的相对优势了。动物没有那么繁多的语言构想和角色记忆,于是也没有太过复杂的心理剧本,结果也少些对自己对外在的过度期待;且因为心理需求的强烈和简单,它们的满足感容易获得,与积累培养联系感。人在面对动物时候,因为已经知道对方是畜生更“低等”没有人那么多的卓越能力,自然免除了种种过高的期待愿望,也自然接纳了动物不怎么如人意的表现欠缺;虽然是用遗憾和俯视的态度去看待动物,但就现实而言,双方对信任感的报价标准都比较低的,达成契约联结也就容易;换成人和人之间,反而会变得更加苛刻地高标准勒索彼此,最后难为的也是自己了,人的角色诉求太复杂繁琐渊深。而出于动物的愚痴性和简单生活,它们对于情感依恋的投入度(如果有)和依从性,远胜过人的理性计较种种内外限制——简单地说,好拿捏呗。
一是人和动物沟通差异的自然边界感没有太多争议不平,沟通障碍容易被直视和略过;二是动物心理意识的简单和边界感容易向人放松,更容易让老人取得边界感的主控权,信任感也得来容易多了。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能和动物取得深厚情感联系的,有很多只是停留在饲主/食客的互惠联系而已,倒也不用想太多。我也是瞎扯的。


另一个,关于老人性情变得古怪
边界感在涣散模糊失去效力,曾经在自律意识约束下的情绪和心意,终究要一个舒展表达的说法。于是,很多早年有过的隐微念想和遗憾,都会翻覆出现的。
以前见过一段文字:人的身体死掉后,人的魂要把此生走过的路倒过来重新再走一遍,飘到哪儿,曾经的足迹就会自己浮出来;把自己留下的足迹一个一个全部收回,收完后,人就可以彻底地离开了。
这是文艺性的抒写,但从象征表达的角度,我认为是有些意味的。现实里,我看到自己亲友里有那种老来糊涂与年轻时判若两人的变化,或许就是在回头拾自己早年埋藏下的一些足迹。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保证不了在我三十年、四十年后,还一定能够有足够清晰的意识和自律,我一定能够怎么样……也许那时我意识的边界感早不知被修改成啥烂模样了,而我还活跃地与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在。
所以,听到别人信誓旦旦和我夸口保证将来必定如何如何,我常常只会笑笑作罢——将来同样也能找到更多的解释把变化不同给合理化,对吧?何必这么费事呢,咱都省点儿气力呗。
想对抗时间对抗人性本身,是很狂妄自大的事;如果没有眼前现在的担当,把信心建立在深浅都不知道的如果将来仓促笼统表态交相勒索绑架里面,没说服力。我宁愿选择相信眼前脚下的一级级台阶,结结实实看得着站得住的,再高再远再美妙的种种,都只在这一步步之后。遇事做事,逢缘惜缘;更多的,懒得费劲儿去认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

■  幼态

像很多流行文字里提及母子式的全面包容接纳,我并不特别看重与欣羡。感觉那种信任不成熟且短暂,对于多变的外在生活,明显由母亲去承受意识压力,孩子式的幸福感常常更多借由无知感来冲调泡制;而这种联系,不稳定,也缺乏发展应变的内在牢固力量,在两个联系者的精神担当地位上,不平衡啊。

♪♫ 类似意味的一首歌:陈倩倩的《婴儿》——我承认她唱出了好些现实故事里的情感态度,但我个人并不打算喜欢,注明一下。
http://music.baidu.com/song/1837 ... 0431f90a677f74e41f3
婴儿  演唱:陈倩倩
-----------------
他们说 恋爱的人 是孩子  而你是婴儿
受伤了 才来找我  爱你 怜惜你 原谅你
你好了 我就好了
……
憨憨的你睡得一脸安详  顽皮中神情依然倔强
感觉你是我的婴儿一样  那一夜我哭得不声不响
……
保护你到大天亮  感觉你是我的婴儿一样
别怕世界纷纷攘攘  在你需要的时候  我会在你身旁
……
我哭得不声不响


这种护幼式的情感态度,像影片《东邪西毒》里欧阳的嫂嫂在海潮声里幽幽说到。她喃喃间的念想,是给海滩边玩耍的孩子?还是给沙漠里的欧阳?抑或干脆就只是给镜子中的她自己?——说出来就是输,可就算不说出来,她赢得更惬意了么?桃花桃花,眉眼如画,华年缤纷,渐渐凋零。死寂的沉默,她等着欧阳为她打破,等着黄药师为她们打破,等着某个精神世界里的孩子能够长大到来改写现实;等到再无桃花可凋零,只好留一坛凄冷没有笑意的玩笑,聊奉所有人用来解嘲。这部片子的英文名为《Ash of Time》,很恰当。
♪♫  河图有一首歌《烬》,就是借这部电影的台词与故事背景妙手织成,迷离掩抑,也很不错的。
http://music.baidu.com/song/1868 ... 78894d64a9e9c84e252

影片里,欧阳用惩罚自己来报复他人,黄药师用伤害他人来证明感情,恰是所谓的毒和邪吧,两人在剧中的眼神,表现得很出彩。——欧阳嫂嫂却是两份都占全了。
每个人都只记得自己的怨和自己的伤,却不记得不认得自己有给过别人的是什么,和有真正听到别人在说些什么。从这一点来说,桃花和那两个男人,都只是看似长大了却一直没长大过的小孩,都只有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纯粹与孤漠,与惶然。
题外:当然现实里演员全身的意涵修为,都远远超出了前面的角色,比如在《东成西就》里开山怪、相思燕那两段笑闹,张梁两人的即兴搞怪和灿烂才情,太可爱了,如今看着却让我笑后又多些黯然——GG宽容优雅地面向他人,却唯独残酷地以一朵血色冷讽的愚人节烟花作为给自己的绝笔,令人伤怀不已。梁家辉演艺成就也极为卓然的,且很懂对自己生活的爱惜守护,是我最喜爱的华人界男演员,不用之一了。

又比如很典型的流行标签人物:李大仁——角色里展现出来像是个贴身奶爸的爱,我看着总觉得别扭;又或者另一个帖子里说及的,许三多同学孺慕看着史今班长……
他们都适合去唱上面的歌。

母子之间,好像更多是强调一种不设防无隔拒的包容。当然,是说一种理想的母子关系状态里。
我想,这不会是全部。

♪♫  与上面歌曲相对的,是SecretGarden的 You raise me up 与 Always there,我个人喜欢这支乐队的男声独唱版,音乐也耐听。
http://music.baidu.com/song/10261557
http://music.baidu.com/song/1385 ... d008ed1379a06f5d614
同样有紧紧依靠给予支持的亲密信任感,但没有《婴》掩藏着的偏颇失落和独品的幽苦怨艾,这样的感觉会更坦然踏实些。没有谁放任自己的无助寄生在他人身上,也没有谁不得不强大着好去给另一个人当掩体,关键是:没有在亲密的表态下深藏着分隔的孤漠。

幼态感受下,并非没有边界,每个人的存在本身就不免带着自然而然的界限属性,而幼态容易有对边界的漠视不觉。虽然有时候这是好的会让人放松和愉悦,但我想这并不是完整的勇气和自由。这样的清白,太脆弱,也太容易受伤了。


在这儿可以引一个标签字眼:幼态持续
其实在我看来,猫之于虎,狗之于狼,都是在生物进化程序中的幼态持续(停滞)。在依附人类社会生存的时候,猫/狗就强化了物种属性上的幼态特征,被依附的人成为关系中的父母/主导者。而人之于神,也是典型的幼态角色。
以及,笼统地讲,女性的某些形体和心理特征,相较于男性,也具有强烈的幼态持续特征,于是似有可爱,又似有矛盾。——好吧,只说是某些方面可能,而男性也可能相对有很强的幼态特征保留,比如冲动和探险欲等,公平地各打几板。
以及,另一种爱幼的潮流倾向,有萌萌控,有大叔控,很时兴啊。

现实地笑笑:且看腾讯和MSN/ICQ这些国内外即时通讯工具在服务推出风格引导时的表现不同呗,大陆的网络潮流风格么,返老还童是重要主题,多少年了,呵呵,马化腾也是很懂向人心借势的。


孩子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同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20: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同在

    小孩的心态是同喜同悲,不需要看多宽广深远,只要有他人陪同。
    像歌里唱的:“我一哭,全世界都陪我落泪”。
    像成人耍文字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或是所谓融入大自然怀抱等等的性灵表达,林林总总太多,和小孩的愿望真有多少区别?

    关于孩子,懒得过多去纠结斟酌了,先潦草着揭过。

    虽然说孩子的愿望是同在,但其实这个愿望也不止于孩子。
    早先是亲情,渐渐着就变换成所谓的爱情,其实也没啥质的不同,归根结底着还只是个投射与认知的时间积淀过程。

    如他人言:孤独是原罪!

    唐·骆宾王诗《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里有“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唐·王勃诗《寒夜怀友杂体二首》里有“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淸·纳兰性德词《画堂春》里有“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八卦一会儿吧,想起一些几于传奇传说的人物。

    ※  ……

    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这是沈从文说的。
    从传记里看,沈与张,似乎终究只成就了一对怨偶的故事。沈的愿望虽然在婚姻里落实了,但也实际是失落了;终其在世,他也没能得到张兆和的理解。当张想去认识的时候,已经没有了。
    张兆和: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二姐张允和的忆说里,从沈从文的第一封信到张兆和的第一封信,跨越的是五十年风风雨雨……
    在张兆和老人去世前,探望者指着沈先生的一张肖像问她认识吗,“好像见过……我肯定认识。”但她已说不出沈从文这个名字。
    只有叹惜。
    我还是很愿意去尊重两位先生,虽然不算华美夺目,他们都真真切切地走过了那一程。
    也幸好,这些文字是他们自己遗留下来的,总还要可靠些。


   ※  ……

    关于林徽音的情事传奇,后世有人为之演义作传,所谓的晴天安好云云,得夸奖“通篇泛滥着小女人自以为是的虚荣与矫情”,呵呵,我就只附议好了。
    也有人翻案披露,金岳霖不是痴绝情圣,林徽音也不是纯情文艺女神,梁思成是宽厚承担了一份婚姻,而徐志摩有另一面的寡情与颓败。
    准确地讲,这一组人物的故事其实是很混沌难言的;他们并不是后世那些痴男怨女想当然着代入期许的唯美标牌,他们只是那个年代里曾经一时翘楚的男男女女而已。
    看书时知道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史上巨人般的存在!对林徽音的一点儿印象是有一直追随着梁思成的工作足迹。

    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夫人,这个名字是飘零远离那片灿烂四月天的传说的,忍受种种凄楚却还苦苦扎根在地上,守护着徐家;
    在徐志摩苦闷守候着抽鸦片的陆小曼女士时候,张还曲意周全给徐支持,怜惜他的不容易。
    极其类似的,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佳话背后,于凤至的一生落寞。

    总想起鲁迅先生在《伤逝》里淡然的那一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爱在哪儿呢?
    又活在哪儿呢?
    可谁又真能答复得清楚,叹。



    ※  ……

    闲话:陆游的那首《钗头凤》和沈园里一首又一首。
    我一直看不起陆游,那些关于唐婉的爱情追悼里,我只看到属于他一个人的自私缅怀。
    ——他也只能没出息地放大话等后人家祭告慰,爱国大业总还是欲求不满;齐家都是睁眼瞎,又平那个天下去?
    他说他深爱着唐婉,那他给唐的是什么?沈园壁上的几行山盟虽在?嚣张约个潇洒倜傥生怕没人围观没人赞叹的霸王炮么?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已再作人妇的唐婉不久抑郁而终,我倒是怀疑真的只有纯情殉情的难过。
    陆续娶的王氏,终其一生,其意义也只是帮陆大诗人生育子女。
    有好事者翻寻了下,《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收录诗词九千三百四四首,只有一句勉强与王氏有点儿牵连:庆元三年王氏病故,75岁的陆游写了一首《自伤》诗,其中有句“白发老鳏哭空堂,不独悼死亦自伤”。
    除了一字“死”者的指代,王氏没有留下更多任何一点身影,仅此而已。
    幸亏唐婉死得早,幸亏唐婉再没续陆大诗人的鸳梦,所以爱情的图腾标本得以永恒昭耀不灭,饲养着后人的口水纷纷。
    陆游忧愤地爱了一辈子国,发了许多许多场拯救黎民的英雄梦,悼念了一辈子被离异的前妻,写了一大堆被钱钟书先生调侃为“三好”之作的诗文,然后,也就那样了。

    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七夕诗词之冠,其实是写给欢场歌伎的,才子佳人的朝云暮雨相逢迎,也就一时流连而已,何必恁个当真?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恶了皇帝喜好,只得在青楼勾栏里沤掉一身才气,被群妓包养到死,也算是吃软饭的成功人士了;另一面是,《乐章集》却是其发妻珍而惜之默默为柳收集结成的,见到时,却是遗物;直把群芳当倩娘,一次次执手相看,却又是谁谁谁?
    元稹,一个真心以吃软饭为安身立命能事的渣男,《莺莺传》就被鲁迅先生评为情场强辩之作;这壁厢还在与薛涛相逢恨晚悱恻缠绵时候,“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的韦丛MM恰好病死,“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也听着煞是漂亮,“报答平生未展眉”的“终夜长开眼”,其实是在忙着取次花丛懒回顾呢。
    ……
    文字浮华,也就打嘴炮而已;有些漠然的忍心,既然没人看见,就无所谓了罢。



   ※  ……

    最后还是转回到钱钟书与杨绛先生这儿来,让我真正钦佩的两人。
    偶尔偷着空闲时候,窝在沙发上,看一会儿《谈艺录》的汪洋恣肆,翻一会儿《我们仨》的琐碎点滴,看看他们的文字或照片,倦了就打个磕睡,很舒适。
    有这样的两个人,并且他们能遇到一起,真是很好的事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22: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挑些歌儿听呗。

    赵咏华的《最浪漫的事》,这歌当然不算坏,也很流行过;我若较真地听,总还是觉得有些粗浅浮泛的,不耐细听。

    传说里宣扬的金岳霖对林徽音的忠诚,不如说叶芝对茅德·冈的追随,也就是那首流传很广的《当你老去》的主题人物。
   
     
    但确切地讲,叶芝这首诗里更多的成份,是一种停留在憧憬远望中的理想之爱,一种求不得的祭拜式的吟诵。
    类似,如叶芝的《白鸟》,比照席慕蓉的《白鸟之死》,意味也是大不同。

    相比叶芝,我更愿意喜欢的是沈庆的《对鏡梳妆》,虽然词曲的沧桑沉郁让很多人不以为意;简单的述说间,意味悠长,语境也有几分契合叶芝的故事——反倒衬得叶芝疏离无力。
    这又合上了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西方诗长于宗教性的体验,中国诗长于现实人生的体验。
    --------------------------------------------
    http://music.baidu.com/song/6539 ... 3c46d68e108211873d2
    我爱看你梳妆,当生命已不重要,数数你梳落几根黑发;
    当我们都已年老,不再为爱忧伤,我还想看你对镜梳妆。
    ……

    这首歌小柯翻唱过,但修改了几处细节,恰淆乱了微妙所在,可惜。
    沈庆唱的那一版里
    1937,炮声
    1967,呐喊
    1994,远去
    结合这时间跨度来看,94年的远去,和在镜前的停留,意味着什么?
    以及那些独特的时代标签,隐约着那曾经年代的风雨飘摇。叹!
    当时我因为歌词播放的文本与所听版本唱声有差异而好奇,细看揣想之后,才明白沈庆原作里笔下隐微处的苦心悠长,以及为何这首歌的配曲采用那样的低沉顿挫节奏,一时间几乎泪下,真的;别问为什么我认为自己能懂,呵呵,另有一段奇异原由。
    小柯的再演绎,也许让这歌流传得更广些,可潦草的意义翻摹后,最初始的真切意境,只怕也错失了很多。


    再衍:与《对鏡》语境相类的,又有齐豫的《觉》,从另一个角度的表达,另一种质问和信守。
    --------------------------------------------
    http://music.baidu.com/song/2633 ... af9e917562c7fd02e55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前面的两首,都因为历史感的背景而显得太过沉郁,失了些自然的宁谧。
    相比照,我荐 Club 8的歌 《Love In December》
    http://music.baidu.com/song/2861 ... d2d125cff6586056212
    带一丝丝虚弱般的淸冷,却让人觉得很踏实,一句句轻轻耳语:Don't you worry... i'll catch you if you would fall...
    相扶相携着一起老去离去的画面。

    与这歌神气很相合的,是杨绛先生在作品《我们仨》里面说到的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没有多华贵甜美,也没有多深沉了得,清澈简单得让人为之心疼。



    当初看见这幅图,我第一印象就是想起了钱杨两位先生,呵呵,觉得他俩像是这样。


    和后面的几首歌相比映,《最》里面你哝我哝的愿望泡泡,就显出那些单薄乏力的稚气/娇气喽。


    后弦的歌《花甲》,
    http://music.baidu.com/song/2128 ... 4c6b3520eaf7cc15a1c
    喜欢里面的那句:爱的故事不是梁和祝,只是甲子路!





题外话:

    从上一幅图,到这一幅图,中间是个含糊的跳跃,要怎么去说?
    我不知道,也许将来我能知道,但也未必还会废话。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每天都只是崭新的重复,不知不觉地蔓延、褪色、衍生,
    堆积成某一天的蓦然惊觉,
    堆积成某一天的恍然不觉。

    对很多文字碎片,我已没了为之触动的敏感,也不觉得攀附其中能给自己找到什么慰藉依凭,不过区区。
    初起时有过的情绪已经磨灭得七七八八了,如我所预料,时间的效用,我作用在自己身上也不为难。
    如果一个人能够割舍自己,还有别个什么人或物事不能割舍?呵呵。
    为何要割舍?
    呵呵……呵呵……

    回头看,有些失笑的感觉,从来这论坛起,不过是在文言表述上更加强盛些,我底子里在意与介意的东西,还真没有太大的变迁。
    确然有变化的又是哪些?不好讲,也懒得去寻想;有那工夫,不如去逛逛菜市场。

    每个人都在出演着自己一个人的迷梦,
    很多的人很多的场合我都懒得去解释去维持,
    我很清楚:既然……,我不打算入你的梦。
    那又如何?
    没有许多无谓的期望拿来虚掷消磨敷衍安宁,不过,你也可以以为是,我不会对你失望。
    各人自家事体,自寻其乐。

    我只看自己眼前的手里和足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6 23: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愉悦和地道通透。
易象梅花,雪里兆春;心头事起,逢凶化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易明心理网 ( 京ICP备号07006174 )

GMT+8, 2024-9-20 00: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