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91|回复: 5

小精灵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6 1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上喊儿子起床,看到儿子沉睡中表情平静,眼睛在动,知道尚处梦中。因时间关系,犹豫一下,还是决定唤醒他,轻轻唤他时,仿佛他受到了干扰,嘴唇在动,似乎在说着什么,并在我的呼唤中带着梦中的一句话醒来:小精灵呢?
    我好奇地问他梦到什么了,他说梦到小精灵了,是宫崎峻《龙猫》中的小精灵,(片子中有三个精灵,一个半透明的白色小精灵,一个中等蓝色,一个很大的灰黑色),于是我问他梦到的是哪一个,他说是最大的那个,象三层楼那么高,白色的,我问他见到小精灵开心吗,有没有说什么呢?儿子说很开心,却没敢上去和他说话,还说小精灵呆若木鸡地站着(片中小精灵的一个经典造型模样),后来小精灵不见了,或者是被我唤醒时打扰,他在寻问中醒来。
    补充说明:儿子现在六岁多,前几天和儿子一起观看宫崎峻的《龙猫》,他非常喜欢这个片子中的小精灵,也希望自己可以象片中的小主人公一样遇到精灵。梦的前一天他问我,为什么我看不见小精灵呢。我告诉他,每个孩子内心里都住着小精灵,而且小精灵的样子不一定都长的一样,只要有耐心,就会遇到的,比如说可能在你心里静静的时候,或者在梦里。感觉他比较相信我的解释。
    对应现实的呼应,我想,是不是平时我对儿子真得有些“打扰”,使他不能和内心的小精灵取得链接呢?或者,是我自己还不够耐心和沉静,和自己内心纯真的一面不能常融合呢?
发表于 2013-2-5 13: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与平时无关,倒是你早上的无奈唤醒的确形成了打扰吧。

这部《龙猫》我没有看过,但是看过他的《千与千寻》。宫崎骏的漫画的确充满了想象与幻彩,人物形态异常丰富和飞扬,我也很喜欢。
对于孩子的梦在每个关键阶段保持觉知是有必要的,但不必在每个时刻都与自身进行过多连结。咨询师的角色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进得去,在不需要的时候也要能出的来。
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2 11: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一位母亲/一位爱好心理探索/懂得梦的重要性的母亲对儿子成长的深切关注,和与儿子互动中产生的一些疑惑。

我没有看过宫崎峻的《龙猫》,从楼主的叙述中,我感受到小精灵是孩子的向往,也已经内化成(这个与孩子自身的内在有关,与影视的影响力有关,还与楼主和孩子的交流有关,我觉得这并不是对孩子的打扰,而是顺应并帮助孩子与自己的内在进行链接)孩子的一个重要子人格。楼主转述的孩子的梦中,小精灵“高/白/呆”,如果将这三个字与孩子联系,楼主会有什么感受或发现呢?

孩子终于在梦中见到小精灵,他“很开心,却没敢上去和他说话”,楼主可以以此引导孩子展开内心探索,比如为什么“没敢”,对梦中的小精灵有什么感觉之类的。

另外,扰醒孩子的梦,如果从共时响应的角度看,楼主有什么发现吗?

与二楼有点不同建议:心灵成长需要时时的觉察,觉察不是咨询师的工作,是每个人完善自我的功课。
用爱心呵护爱心,以生命影响生命
海豚湾心理www.sthtw.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秋、悠弋的回复和关注,让我受到鼓励, 。
之所以关注孩子的梦,是因为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有很强的共时性,呼应十分强烈。很多“瞬间醒来”般的感悟,甚至自身童年时期情结的处理修复,都来自与孩子的互动。很深切地体会到,孩子就象一面镜子,映照着我的真实,真的象小精灵一样引领着我去看清自己的内心(当然这其中不乏自己的投射)。关注这个梦时,自己正处在尝试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而儿子这段时间常对我说的口头禅是他从故事里学会的一句话:“你可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哟!”真得是很及时也很有趣的呼应。而我对他这个梦的惊扰如果按象征去解读,的确也呼应了我当时的境况。
     前天晚上,他又梦到与小精灵在大森林里一起玩,小精灵背了个大包裹,准备去城市,儿子就帮助他去了城市。听了这个梦,我笑,小精灵也懂得内外兼修呢。
好象 《龙猫》中有一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但不曾用过力,又怎么会晓得不用力?似乎只能在不觉察中才能学会觉察,这让我想到盗梦空间的经典台词:他们沉睡其间,是为了醒来。看上去生活中太多这样的悖论,但悖论中常有真理。我愿意在这样的觉察中一次次醒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1 15: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 《龙猫》中有一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但不曾用过力,又怎么会晓得不用力?似乎只能在不觉察中才能学会觉察,这让我想到盗梦空间的经典台词:他们沉睡其间,是为了醒来。看上去生活中太多这样的悖论,但悖论中常有真理。我愿意在这样的觉察中一次次醒来。——

不是不需要用力,而是不要用力过猛。生活智慧提炼出的悖论其实也是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最多的领域,尤以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派研究最多。就像这个小精灵,明明感觉应该是灵动、聪明的,但孩子却看到它”呆若木鸡地站着“,这不就是悖论的体现吗。我们每一次觉察都是收获,不用考虑时间长短,追随着自我的内心就够了。
另,我对3楼悠弋的反馈意见还是持保留态度吧。我说的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咨询师不光是演员、旅行伴侣,他同样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如果家庭与生活角色无限混同,动辄就想着分析或者研究,不妨问问你的另一半会如何感受!:)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2 13: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悠弋老师所讲的“心灵成长需要时时的觉察,觉察不是咨询师的工作,是每个人完善自我的功课。”我个人理解侧重点是指,充分利于现实会对内心进行呼应的这种特点,将其做为内在的成长资源和功课,而这个功课也是在象征层面或者说在心理现实层面进行的。并不是指把心理象征和现实染在一起、混同的意思,当然这需要时时的觉察力,觉察自已当下的状态并有去染的能力。
    知秋老师所讲的“不要用力过猛”,个人理解是指:应该把心理现实和现实分开,培养更充分的现实感,这也是心灵成长的重要内容。侧重的是“去染”的重要性。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心理象征不是现实,但现实可以做为心理象征的资源来利用,关键是能清楚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易明心理网 ( 京ICP备号07006174 )

GMT+8, 2024-9-20 06: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