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回复: 0

自体心理学对投射认同的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7 03: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体心理学对投射认同的理解时间:2007-12-10  点击:

中国自体心理学网 徐钧 2007-6-26 21:46:06
(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www.chinaselfpsychology.com)

       一.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一种透过幻想转译的(心理)机制。主体在幻想中将自体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客体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Laplanche and Pontalis,1967)
        克莱因将投射认同的概念从临床实践的心理过程中抽象出来,之后成为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心理机制,并影响相关的反移情、容器等治疗技术。从投射认同的概念发展来看,克莱因首创了这一概念,(Klein,1946)但她的投射投同概念基本是一人,而之后奥格登将之完善成二人的投射认同概念,三人投射认同的概念是相关俄底浦斯情结相关的投射认同,这在克莱因在由偏执——分裂阶段发展到抑郁阶段的概念里中已经包括。
        二.二人投射认同的临床描述
        我们先使用二人投射认同来简述投射认同这一概念下实际情况是什么。
        来访者内心是依赖性的投射认同模型(Sheldon Cashton,1986),他在社会交往或心理治疗过程中,就会呈现得依赖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开始感受还好,有一种被依赖的感受,之后随着这一依赖的渐渐增加,治疗师感受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时候如果治疗师无法理解来访者的这一依赖的表现,最后的结果就会是无法承受这一依赖,而放弃或者拒绝来访者,来访者感到受了伤害,并得到答案——即这个世界会抛弃她,好象那是一种宿命。
        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来访者将自己自我中无法承受的焦虑分裂出自体,投射进客体对象,例如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要负责需要承受足够的焦虑压力,她目前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她将这一无法控制和安排的责任要求另一个人去负担。那位给投射的治疗师,于是凭借一种人类良善之心,本能且不加深思的开始承担这一责任,最后他慢慢感受到压力和焦虑,接着自己的情感似乎被什么卡住了而无法自拔,他下意识的意识到对方居然对自己有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自我的边界被来访者突破了,尽管他想帮助来访者,但他实在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内心的焦虑状况。最后,他可能作出毅然决然的决定,中断咨询。这时候来访者突然觉得世界变灰暗了,那个一直可以负担自己,且那么热心关注帮助自己的人居然会拒绝自己,于是她象童年某个时刻一样被深深伤害,她开始认同她自己的宿命。
        我们把这一临床心理互动现象称为投射认同。在客体关系理论进一步对此的治疗中,我们可以这么假设以上案例故事的发展,之后来访者当然可能再找另一个治疗师,重复类似的被伤害经历。但如果来访者某一天足够幸运,她就可能终于遇见某一位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师,能够理解她的依赖性投射认同的特点,了解依赖这一模型就是她生命的基调,因此并不为此潜意识的模型操纵,而能够以良好的情绪和认知的调整能力认识和包容这些投射过来的观念和情绪,因此在之后适当的时机,治疗师给来访者以恰当的同理和诠释,这提升来访者对于自身依赖模型的意识水平——即依赖模型因此诠释而从潜意识被提升到意识水平,于是这一宿命的关系渐渐开始松动,随着对此模型的巩固性修通,这一宿命终于得以永远结束,心理健康和人际和谐终于到来。
        三.自体心理学的诠释
        因为类似的临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该治疗师属于什么心理治疗取向并无关系,也就说无论是客体关系治疗家、自体心理学家都可能在临床遭遇这一情形。而这一情形在客体关系理论家来说已经广泛开展过讨论,而从自体心理学对此则罕见讨论,因此从自体心理学角度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并怎么进一步在临床上同理和诠释这样的现象,就成了本文的兴趣所在。
        我们围绕以上依赖投射认同案例尝试以自体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和诠释。来访者的这一依赖构成对治疗师的理想化移情关系(也可能同时含有密友转移关系的内容,也就是一种分享),而相对治疗师的心理状态来说,来访者的理想化转移关系是将自身无法满足的自恋转移到理想化客体上予以满足。在此时,治疗师被理想化转移关系投射,如果简单认同这一转移关系——有时候完全是无意识的,治疗师的夸大自体的自恋部分(Kohut,1971、1978、1984)有可能被激起而转投入交互关系中。因为来访者的理想化转移关系的要求会随着治疗师夸大自体的表现而被增强——就是来访者会不停止的依赖,而治疗师会尽力满足——之后导致治疗师的夸大自体的部分开始觉得有疲惫不堪的感受,好的感受不容易被注意——因为它符合享乐原则和伴有成功感,而坏的感受很容易被注意——因为它不符合享乐原则并且终于会带来挫折和疲劳感。这样一来,治疗师的夸大自体的自恋部分由于无法承受住来访者的理想化转移关系的投射力度——也就是治疗师对于自体的预期幻想无法匹配来访者的理想化影像的全能感,所以渐渐就会逃离,以保护自己夸大自体以免受挫。如果这一回避继续无效,则为了维护夸大极自体的完整而会以愤怒、暴怒来防卫和拒绝。
        在自体心理学框架内,合适的治疗是开展在对于理想化转移关系的有意识接纳,治疗师同时认识自己夸大自体的自恋而能以成熟的自恋面对。在治疗进程中不过度满足来访者的欲望但接受来访者的投射,随着治疗进展中恰好的挫折适应,来访者的理想化就因为这一矫正体验而获得自体重建。
        投射认同比较典型的还有迎合性、权威性、性欲性、负向攻击等类型。
        在迎合性投射认同中,来访者对治疗也发生了理想化转移关系,而治疗可能在夸大自体极的正反两方面可能因此被激发。
        在权威性投射认同中,来访者夸大自体的镜映转移关系出现在医患关系中,治疗师可能会觉得被控制或者被贬低,这时候治疗师本身的反转移感受的本质是夸大自体的受损或者遭受压抑。当然成熟的治疗师有能力去理解这一转移过程,在镜映转移关系中协助来访者获得夸大自体的体验,同时在之后的理想适应中使来访者修正夸大自体的表现。
        性欲化投射认同的发展,和俄底浦斯期的发展存在某种关系,在这里亲近之爱和性欲之爱被混淆而没有合理分化。理想化转移或者镜映转移关系以一种性欲的方式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的夸大自体受到诱惑或者贬抑。
        负向攻击的投射认同,如果从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可能是来访者夸大自体或者其它自恋部分由于没有被同理而产生暴怒的后果,而这一后果被来访者带到当前治疗情景中来了,也有可能是治疗师不恰当的表达引起了来访者创伤点的反应。这通过澄清性和修复性的诠释可以获得解脱。这一投射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次生的反转移关系。但就自体心理学当代领袖之一的伍尔夫(Wolf,1988),他认为有一种具有自恋特点的敌对(Adversarial)转移关系存在:即来访者认为治疗师是一个反对他的人,一点支持性都没有。这一提法似乎把攻击驱力——虽然和攻击驱力又有所不同——引入了自体心理学的某个核心位置,但之前自体心理学可能把这一点看成是次生的反应。
        四.二种理念对投射认同现象治疗的比较
        就以权威性投射认同为例,我们来尝试比较客体关系理论家和自体心理学可能不同的治疗、理解方式。
        就来访者权威情形的发生,客体关系理论家普遍会以为这是来自一基础于来访者成长史中的客体关系的困难,里面带有一种贬抑别人、控制和施虐别人的性质;而自体心理学家更多会认为那是一种来访者成长史中夸大自体的自恋预期幻想,没有得到足够镜映移情以及恰好的挫折,而无法发展出足够同理自己情感所引发的次生自恋。这样不同的基础,会引起完全不同的治疗反省和操作,在客体关系治疗家来说,来访者的权威特点可能与来访者与某人的客体关系相关,同理的重点会在来访者与那个客体的关系和理解上展现包容,同时在起源学意义上诠释这一客体关系与现在客体关系的联接。
        而自体心理学家,在这一点上,会直接去同理来访者对于那一段早期客体关系中所曾试图预期感受和幻想自恋情绪和认知,将自己的功能借给来访者而理解和诠释出来访者的那个自恋幻想,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曾经在那个事件中所试图体验但没有体验到的自尊(这类似于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所说的自我认同,但在自体心理学来看,这认同只是后果。认同之前的同理自己的过程才是自体客体内化的心理功能。这不是自体心理学的治疗终点),这就是对于来访者幻想的允许。在这里,许多对于自体心理学错误的批评就产生了,因为他们没有继续读下去,误解自体心理学的治疗就到此为止了。
        实际的情况是,自体心理学协助来访者同理自己的自恋之后,还会经历一个情绪和认知的矫正过程,自体心理学家以属人的特点所表现的恰好的挫折可以为来访者带来理想的适应环境,这促进了来访者得以有机会修正自己的自恋体会,同时又不潜抑具有生命力的各种自恋幻想,这才是到达自体心理学治疗的终点。
        从自体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特别是早期和中期理论,客体关系在操作中所使用对与客体关系中受创事件后对于来访者的包容同理,虽然部分修复了来访者的客体关系,但由于治疗并没有真正穿透到来访者的核心自体组织中,使来访者的自恋幻想并没有恰当的释放出来,因此在包容的操作结果上会导致来访者部分的潜抑没有释放,而使治疗师替代来访者情绪安慰和抚平的功能,这可能导致来访者离开治疗师之后,可能会时不时会想其治疗师的音容笑貌和情感抚慰场景,以修复自己的情绪。但这一方式在自体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还不是十分正常化的。当然,客体关系学派可能有属于自己思想对此的辩解,如果有可能,我建议可以有相关的论文创作或翻译来说明。
        除此之外,投射认同还有许多变形,在这里不更加广泛的讨论,这篇论文的目的之一是一种尝试性的开始,来探索和比较客体关系理论所阐述的投射认同的某些类型在自体心理学家治疗中的理解,以及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学派在技术层面处理时可能不一致的地方。目的之二是补充关于中文的投射性认同研究(李孟潮,2004、2005、2006)中关于自恋和投射认同关系的讨论。






咨询规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易象梅花,雪里兆春;心头事起,逢凶化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易明心理网 ( 京ICP备号07006174 )

GMT+8, 2024-12-2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