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栏目导航 >> 灵性修炼 >> 宇宙四相
宇宙起源于混沌,生命起源于海洋。水相的特点是混沌、漫流、滋养、润下。
任何事物都具有构成要素,但在最初阶段它沉浸在无意识里,像一颗等待被激活的种子,它需要“水”。除了种子之外,它还有很多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最初以其他事物为载体,处于动态变化中,就像波浪涌动一样,这些要素在资源的海洋中沉浮漂移,不规则运动,总体呈现为混沌。混沌并非混乱,而仅仅是缺乏意识的观照。
一些资源因其特性而相互吸引或排斥,是资源之间相接近产生关系的动力,这种动力会形成一个耗散系统的核心,通常由两种异质资源联合而成,漂浮于资源的海洋,随波逐流。这个新核心会漫游,以寻找真正能发展起来的良机,就像一颗受精卵要寻找子宫壁最好的位置,或者一个飘洋过海的椰子在寻找一片新沙滩。
海洋富滋养性,已经形成的核心常能吸引更多资源与自己结合以维生。但耗散系统核心同时也在因释放能量而衰退(滋养其他事物或其他初始核心),它必须在耗尽自己之前找到一个关键的耦合性资源,一个客体。或者利用资源创造一个,即通过耗散的过程扰动境遇,迫使境遇予以回应,就像受精卵促使子宫壁长出胎盘来。
他耗尽自己就像水之润下,会去滋养其他更具吸纳力的核心,成为其他核心的资源。或者因没有足够的新资源携带能量的聚合而无法维持,瓦解消失。如果他成功利用了资源使自己稳定和持续,他就完成了对自己的洗礼,润的是它自己。
因此,水相总体表现为混沌,但孕育着事物的核心,有很多波澜起伏的互动转化,表现出滋养性特点。举例如想要建设一幢大楼,最早的资源是一些念头和想象,浩瀚的关于建筑样式的参考资料,资金的筹措、土地审批、开工准备、建筑材料……这些资源各自“漂浮”,尚未聚集。决策人下一个决心,便形成了一个核心,开始吸引一些资源聚拢过来,形成关于大楼的一个初步设想。如果不贯彻,决心会淡去,或者,这个初步设想被其他建设项目所借鉴,未必有进一步的发展,它可能会被放弃。
人类情感是水相的,每一种情感都有一个心念的内核,宛如一枚种子,团聚承载情绪能量的资源漂浮在心灵之海。比如爱,一种温暖柔软的善念,与之偕行的可能有特定的客体、美好的记忆、美丽的憧憬、思念甚至求而不得的伤痛、承载爱意的小物件、一些文学作品的联想……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和生活变迁,特定的客体可能变了,甚至核心也会有所磨损——如果相应的人格不够发育完善且频遭打击。
新的资源携带能量加入耗散系统,系统会像风一样汇聚、鼓吹、传播和膨胀。
汇聚时新资源与核心相互盘旋形成“气旋”,换言之即它总是围绕一个中心按某种特定方式聚集。这个中心是处于新资源与核心之间的均衡点,是虚空的,他代表某种恰当性,代表核心与新资源的吸引和互动的平衡。该中心也是一个向核心开启的门户,通过它新资源部分内容源源不断地被纳入核心,而另一部分则作为“信息”或“辐射”被抛洒出去,是耗散的一种。核心在纳入新内容时也会抛洒一些旧内容。所以信息恰恰是系统要抛弃的内容,一个人哭泣,是她不想要悲伤痛苦;一阵风吹来花香,这花香原本与风的核心无关,而是沿途捎带来的,是花在乘风而行。
这些内容从核心抛洒出去,就像风之鼓吹。鼓吹时会有方向,因为能量更强的新核心对周围产生负压,其部分内容在能量耗散时沿旋转圈切线方向抛洒,冲出去。考虑到周围境遇的密度不会均匀(其分布是混沌的),那些稀疏的地方就成为通道,使得抛洒过程变为按特定方向的鼓吹和扩张。于是可能就形成若干向外部世界开启的门户,由于能量的持续释放,这些门户一般会维持一个扩张压力而不会轻易关闭和改变,除非动态的境遇种出现更强大的力量扭曲和改变它,这些门户就仿佛是规定好了的一样。所谓原型模式就根据于此。
在鼓吹和扩张中抛洒出来的内容随境遇而变化强度和角度,即接受境遇的塑形,与境遇建立关联,影响到甚至改变了境遇,重置了新核心和境遇的边界,这就达成了“传播”。就像风吹过山林,被改变和削弱,而有些林木也被吹折。新核心通过这个过程向境遇宣示自己的存在和作用,以及需求,同时也习得了一些发展路径,这些路径是上述门户的注解和延伸。用于扩张传播的外围内容与核心是相异的,换言之,系统要抛洒排拒的内容不会真正离开,而是堆堵在与境遇的界限处。
鼓吹和扩张的持续会拓展核心的范畴和影响力,其结果即膨胀。膨胀体现了新核心所具有的成长性。伴随这种成长性,核心离开原来的位置而接近虚中心位置,逐渐完成核心与新资源的整合。下一个有用的资源可能接踵而至,又会形成新的气旋和虚中心。
在新加入资源和原核心之间也有影响力的差异,迁移到中心的新核心究竟携带原核心内容更多还是新资源内容更多?什么性质的内容?这些早期加入的内容随后会以其特征选择性地吸纳其他资源来帮助核心成长,因此它具有模式的作用。此外,“风”从吹送到停滞,能量耗尽,是有具体数值的。新核心具有两种数值,一种是基于模式的特定数值,是规定性的一面;另一种是基于境遇的变动数值,是可能性的一面。
例如受精卵在子宫着床,便得到源源不断的营养滋养,得以不断壮大,这些营养被选择性地运用在细胞的分蘖上,但若孕妇提供营养有缺陷,也可能导致胚胎不得不应对这个缺陷而改变原计划;再比如关于大楼的设想被交给了设计院,很多设计师开始参与其中并提出自己的进一步建议,这大楼的原构想被丰富和细节化,或者也可能超越原先设想有了新的改变;一个尚武的原始民族扩张到了大片肥沃的平野,它与平野的“双人舞”可能产生相对温和的农耕文明。
人类的智慧是风相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事物,首先要向该事物开放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它传播过来的信息,所以我们常常通过被事物核心所排拒的内容认识事物。其实,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发出邀请,与之共舞形成一个气旋,我们吸收它的内容,抛洒不可思议的部分(拒绝无意义),接近与之共有的虚中心。我们所开放的心灵之窗有着自我的特征,所以不会真正到达虚中心,因此我们所认知的事物将是事物不同层次的表象,是受自我的格局所限制的,即我们认知那些允许自己认知的。但当我们对自我有充分的了解,就可以避免自我格局限制而更为智慧地看世界。智慧像风一样把相异内容推开,但却以路径保持着他们的无形连接;智慧能洞悉各种模式和路径而不迷失,是因为它镜映宇宙;智慧吸纳和适应着境遇而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建立与境遇良性互动的边界;智慧随着意识水平的提升而增长,具有成长性,成长性实际上基于自我发现。
火相其实是风相的延续和猛烈化,耗散系统像火一样卷噬、变化多端、炎上和蔓延。
明显的不同是新核心更为有力和主动,不断地卷入和吞噬新资源,但在方向性上不同于风相有既定的大方向,而是跟随和追逐资源的富集程度而蔓延或爆裂。所以其有力和主动却有着另一面,被境遇资源分布情况所左右,是被动和受限的,当资源不足,“火势”便削弱。综合来说,卷噬新资源体现了境遇和新核心之间的互动互利,体现了境遇资源的滋养性。
但核心在风相“规定的原型模式”的基础上,卷入新资源会体现出选择性,即有些事物不能成为该新核心的资源,属“不易燃的”,新核心若不具有压倒性优势不会碰需要耗费更多能量才能吸纳的资源。就像紫砂壶作者不会选用普通胶泥,催眠师不喜欢高度意识化的人士。这种选择性发展就画出了轮廓和路径,形成自身的偏向性,涉及“形态”的发展。为了越过或避开“不易燃事物”找到“易燃资源”,核心卷噬资源的路径会显得变幻莫测。最典型的火相事物如闪电,就有着莫测的树状路径,其树状是模式,但形态变化却足以让你在全宇宙无法找到两株相同的闪电。由于卷噬资源的猛烈性,其形态变化也很丰富,并遵循某种程序,这种程序取决于风相阶段开启向外部世界的门户数量和序位。如人类胚胎会依次呈现多细胞生物形、鱼形、蝾螈形、动物形直到人形,如同微缩了生命发展史中人类走过的一条枝杈。如果我们把一条闪电延长到九个月左右,可以找到它和人类胚胎对应的发展阶段。
在火相阶段,新核心能量耗散的速度也趋于高峰。变形和释放高能是一体的两面,这种高能释放是对宇宙耗散过程的一种贡献,它就是宇宙耗能的形式之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由相对的凝聚而形成的万物并未脱离绝对耗散的轨道,恰恰是绝对耗散的重要渠道,是火相的“炎上”特征的本质。
“过火面积”,用于计量“火势”“蔓延”的情况,是火相的创造和转化。许多资源在核心卷噬和吸收中完成了转化。这些资源一部分转化结合为核心发展的脉络,是机体的组成部分,核心内容发散和迁徙的轨迹;另一部分创生出影响范畴和支持性客体,作为对“燃烧”的支持和肯定,继续提供其能源,直到完全耗尽。在胚胎发育的例子中,营养资源的一部分发展为肌体、骨骼、血管、皮肤、内脏等。扩展了核心内容并分化其功能(相当于发散和迁徙)。另一部分使胎盘更为丰厚和功能完备(相当于影响范畴和支持客体)。
人类的行为活动、人生发展是火相的。人一生都在展开活动,消耗资源,帮助宇宙耗散能量。行为和活动也是人这个耗散系统的运作形式,并受到客观规律、境遇条件的支配和限制,有其特定的模式和范围。人类通过行为活动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创造很多工具和设施帮助自己更好地行动,消耗了巨量资源。人类的活动大大拓展了生活的时空,成为大地的主宰并走向天空,如同火之蔓延。
在我们的感觉经验里,土跟广袤大地、安静稳定堆积、埋葬、肮脏等有关。耗散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原本不明显的现象越来越无法忽视,土相代表系统运作的结果和收获,呈现漫布态,具功能性和功利性、物化堆堵效应和稳态效应。
前面提到了“火相蔓延”,“过火面积”,火相创生和转化出系统的机体部分和它的支持性客体。其实不止这些,它还创生和转化出成果(系统的目标)和废弃物(“灰烬”)。这些产出物漫布在耗散系统的历程中和扩张范围里,成为该系统的影响力和痕迹的组成部分。例如一个作家一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写作很多作品,也耗费不少心思笔墨。功能性指向外界,意即能起到什么作用,功利性指向自身,意即能有什么好处。随着视角变化,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候,或者换个视角,火相创生转化的机体部分、支持客体(如制作的工具、创办的公司)、系统目标、废弃物四者之间界限并不很分明,它们相对于系统核心来说仍然可能是资源,或起到动力的作用,系统的发展、核心的升级,有赖于此。例如野生动物用尿液圈占领地,作家用作品滋养人类精神并奠定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明星们用八卦新闻刷新公众关注度以免被遗忘等等。
功能性与功利性的背后或者说共生现象则是物化堆堵和相对稳态,如同“灰烬”,“土壤”,所以呈现为“土相”。系统发展历程中不断衍生出产物和废物,在作为影响力和痕迹发挥支持性的同时也会成为问题,就像土会掩埋事物,土性迟缓,牵绊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作家可能被过去作品的盛名所累难以超越,进入创作疲惫;一头猛兽耗费精力守护领地而再难拓展,疆域逐渐稳定下来。耗散系统如果没有新的能量补充,最终会进入“热寂”的低平衡态。
人的日常生活内容、人类文明是土相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生活以民族、地域、物产资源的不同而彼此差异,并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明式样,如渔猎、游牧、农耕、制造(工商)等。按照生产力分类的四种文明式样也吻合“四相”模型。今天所谓信息时代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样式,而是制造-工商文明的精华,为全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起点。我们正好处于这个伟大的新旧交替时期。
系统的功能性和功利性改变了系统所在的世界和它自身,这种改变发生在物化堆堵和相对稳态的平台上。当我们立足于发展的眼光来看到这个现象是,系统的功能性和功利性就是宝贵和有价值的,可以比喻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金子”。因此土相其实有阴阳两面,以其阳为“金”,以其阴为“灰”。金是推动耗散系统世界改变的起源和种子。视角和取向的不同,金与灰可以互换身份,推动不同的改变。稻子成熟了,稻谷用于三餐,秸秆用于炊事,灰烬还给大地以肥沃田野。
在我们的感性经验中,金具有纯度和刚度、有用而贵重等特征,这些特征用来描摹“金精”,就是相对的独立和稳定可靠,以及功能强、有价值。有了这几个特征,金精才能成为资源之海中凝聚资源成为新事物的核心。以发展的眼光看,每个资源本身便是其前身演变而得的金精,所以呈现为混沌的资源之海,完全是恒河沙数的金精的汇集。无意识时便是混沌无差别,意识照临时便有了选择和启动,一些资源被视为金精,开启创造新事物之历程。所以邵雍说“人从心上起经纶”。金精直接启动新旅程的水相阶段。
西山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