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讲座与报告 >> 人物意象:屈原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二次
2017.5.31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清浅、乌鸦
大家晚上好。我看到Rose在群上发了一个贴《端午节话粽子》,正好跟我今晚要讲的主题有关。其中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的是:“后人有诗云:人生如粽,不怕你有棱有角,就怕你肚里空空。人生如粽,耐得住冰藏冷冻,经得起热水沸腾。人生如粽,向白米学会融合,向叶子学会包容。人生如粽,不捆绑就是一勺稀饭,不蒸煮哪有美味香浓?人生如粽,真诚赢得‘粽望所归’,匠心才能‘与粽不同’!”我觉得很有意思。开始今天晚上的讲座,今天要讲的是屈原的这个人物意象。
一、屈原生平简述
先说一说屈原的生平。屈原的一生生活在楚国末期,楚国行将灭亡的时候。他是楚国的一个贵族,他的祖先和楚王同一个血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所以他是屈氏,但与楚国王室同为芈姓。
他的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在这个时期一开始的时候屈原比较受重用,他很有才华,楚怀王非常宠信他。他曾做过左徒,后来位居三闾大夫。屈原是一个持合纵观点的人,在面临当时战国时代的乱世,强秦压境的这种情况下,屈原认为楚国应该和齐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相联合,共同抗击秦国。由于他的工作,使得楚国一度也出现过比较国富兵强的局面。
但是,屈原的施政,他的内政外交上的一些政策和想法,跟楚国的其他一些贵族们并不完全一致。楚国的这些贵族们思想相当保守,并且他们也嫉妒屈原的才华和人品,所以经常会在楚怀王面前打小报告,最终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在楚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来到了楚国,他用重金收买了靳尚、子兰、郑袖(郑袖是楚王的宠妃)这几个人当内奸,同时诱骗怀王使得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一贯的策略就是远交近攻,所以当齐楚断交后,秦国跟楚国之间就变成了单独的一个敌对关系。楚怀王恼羞成怒,因为他上当受骗了,他就主动进攻秦国,但惨败。于是,屈原奉楚怀王之命,去齐国试图修复两国关系。
但是,楚怀王这个人的目光确实不够长远。张仪再一次来到楚国,又通过一番巧舌能辩把楚怀王说动了。于是,秦楚在黄棘这个地方举行盟约,楚国开始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再次失宠。后来,秦国和楚国相约,在武关会面,屈原曾经上书过楚怀王,说千万别去,他认为秦国怀有一种狼子野心。但是,楚怀王却又再一次上当受骗。他就去了,去武关跟秦王相会,结果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他继位之后,朝廷上弥漫一种失败主义,觉得根本没办法与秦国抗衡,继续奉行一种投降卖国政策。屈原再次试图劝谏,顷襄王不像楚怀王那样,干脆把屈原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辗转在楚国的大地上,甚至远到沅水,沅水是从贵州省发源,经过湖南省和洞庭湖的。他在沅水和湘水之间徘徊,他的流放地非常的遥远。即使在流放地,屈原也一直在关心楚国的兴旺成败,并且在为楚国出谋划策,可惜这时候已经没有人再听他的了。等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的时候,秦将白起打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屈原悲愤难抑,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二、社会转型期的时代大潮
其实,在六国相争的阶段,战国时代巨大的社会浪潮,就是贵族时代不可避免要没落,平民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大浪潮下,如果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好好地利用各方面的人才,应该说,齐国、楚国都未必一定会败给秦国。可是这六国的贵族比较故步自封,对于士阶层,对于人才的应用方面还不那么放手。而秦国却放手大胆地利用各国的人才,秦国的人才主要都来自六国,包括张仪,再往后,韩非、李斯,都是从六国来的人才, 六国没有好好地利用,被秦国用去了。
这一点,屈原是看得明白的。所以屈原在流放地的思考过程中,也曾经提到,希望楚国能降低人才利用的门槛,去大量应用一些平民人才。另一方面,平民时代的到来,贵族时代的没落,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整个人际信义的没落。贵族有贵族的信义感,由于他们身份的高贵,会天然地对信义比较重视,而平民在进入统治阶层的时候,他们不一定会像贵族那样有一些远大的理想。苏秦和张仪都是平民,耍奸耍滑耍流氓,都是这些人。这种风气一直延续秦末楚汉相争,真正的贵族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个时代背景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从氏族社会向宗族社会过渡,当然这个过渡可能是漫长的几百年,从春秋时代开始就出现这个端倪,到了战国时期,完成这样一个从氏族向宗族的过渡。从秦国的刑法就可以看到,宗族社会的崛起是多么的可怕。在秦国的刑法,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有可能会被诛九族。那为什么要诛九族呢?恰恰说明,宗族血亲复仇的力量很危险,为了镇压这种宗族势力,诛九族,这种特别野蛮的刑法也就出现了。
这种潮流也是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我们从屈原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这个潮流淹没的一个旧贵族。
三、屈原的精神境界
在那个时代,屈原达到了非常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屈原的精神境界。从哪看到屈原的精神境界可能是世人所莫及的呢?我们看屈原的《天问》。《天问》是旷古绝世的绝无仅有的一个奇特的诗篇,它以一连串的问句,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所涉及的问题非常的广泛,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社会、宗教等等。《天问》可以说,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作品。其实《天问》所有的问题,也是后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试图努力不断地加以回答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科学昌明的时代,仍然不能够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圆满。
屈原的精神境界的另一个方面,是在他的《九歌》中体现的。《九歌》本身是一个民间祭歌,在这个基础上写作而成的。在《九歌》里面,有大量神的形象。由于《九歌》的存在,古老的楚文化得以窥得它的面貌。神永远是我们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从《九歌》这个华章中可以看到:屈原,通天贯地。而且,在《九歌》里边,也可以看到屈原在心灵深处,在情感上的深沉厚重,瑰丽和奇美。《湘夫人》代表了屈原的阿尼玛,可望不可即,绝恋铭心刻骨,回肠荡气。
四、作为人物原型的屈原
作为一个人物原型,屈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纵观屈原的一生会发现,屈原这个人物原型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就是高贵尊严的灵魂;第二点,一颗忠诚的心灵;第三点,出众的才华;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折:蒙冤受屈的命运。这就意味这么一个现象:屈原可能是最优秀最好的孩子,但是却不被“妈妈”喜欢。优秀的心灵宿命般地在庸俗境遇中受挫。
有一个成语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可能就讲的是这么一回事。而这种人物原型的意义,我们从整个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可能是君父集权社会所必然有的一种人间悲剧。继楚国的屈原之后,秦有蒙恬,汉有周亚夫,唐有高仙芝,宋有岳飞,明有袁崇焕,清有林则徐,我们天朝还有彭德怀等等,代不乏人,其实何止千万?历史一再重复。没有教训被吸取,只见错误被重犯。
在这种君父集权社会里面,一再出现屈原式的人物原型,背后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就好像说,他们所热爱的祖国母亲是以沉默和缺席的方式存在的。千百万群众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他们不知情,即使知情也不过是被洗脑的看客。袁崇焕临刑,京城市民争吃他的肉。刘少奇被打倒,多少人要踏上一只脚!
意象对话有这样一个子人格拆分技术,如果在子人格中拆出屈原,必然有蒙冤受屈这样的主题。子人格隐藏在个性里,屈原的个性如何?
五、屈原的个性
那么,屈原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离骚》可以来看屈原的个性,因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任何一个作家的代表作里面总有他的自我,也就是说,作家的自我,在代表作里面我们总能够分析出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不过在我看来,他的浪漫主义和后来的西方浪漫主义,还真是完全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屈原的浪漫主义,和李白的浪漫主义,也完全不一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屈原的浪漫是被现实羁绊住的。那我们试着来品味一下。
好,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间,如果有问题的话,是可以通过打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得空可以给予解答。在《离骚》里面,《离骚》的前面四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四句是在讲他出生的高贵血脉,在他的名字里面隐含了人生的准则和期待。他的名叫正则,正确的正,原则的则。他的字呢,叫灵均,灵性的灵,均衡的均。正则灵均,这个里面包含了父辈对他的期待,那么估计他所接受的早期贵族教育,就是正则灵均这四个字可以来描摹的。如果我们读一读孔子的《论语》就会知道,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贵族式的教育。但是孔子有教无类,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在孔子的学生中,除了贵族以外,也有大量的平民。
而楚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早期来说,楚国属于蛮荒之地。它的开发度和中原地区是无法并驾齐驱的,它有它独特的文化渊源,巫术盛行,跟文化昌明的中原是很不一样。只有贵族上层才会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楚国的人才可能主要就限于贵族。那么,《离骚》里面后面继续说的两句是: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它这个讲的是个性修为的高洁。也就是说,前面的正则和灵均,就好像说他的内美,他内在的俊秀禀赋。而后面,他又修饰以江边的芷、兰等这些芬芳的、高贵的植物,这是在说,他特别重视性情修炼,寻求一种高洁的生活方式。然后呢: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这两句讲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和祝福。《离骚》是他临死前最后一篇华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本来对生命是充满珍爱和祝福的。宿莽是一种特别长寿的草,木兰也是生命力极强的花,后来我们不是把木兰称为英雄花吗,后来还有一位女性从军,她的名字就叫木兰。这说明屈原并不是一个轻言死亡的人,他之所以自杀肯定是情非得已,我在前面朋友圈分享了一位我还比较喜欢的作家所写的关于屈原死亡的一篇文章,但里面有一些观点我不那么赞同,我觉得屈原的死真的是情非得已。接下来屈原讲的是自己的报国之心,自己正当青壮,只争朝夕,生怕晚了。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是指楚国,有人说是指楚怀王,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比喻,代表他美丽的国家,楚国。所以他希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国家。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这个都在说他是多么愿意去努力地为这个国家效力。但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相当复杂。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惟纫夫蕙茞!
……
何桀纣之昌披兮, 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等等,他讲的是政情险恶,忠奸混淆,在这里面透露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接下来讲的是他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惟灵修之故也。
这里面的灵修指的是楚王,楚国是巫术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灵为巫之出类拔萃者,修为修长者,长者,所以灵修指的是楚王。下面还说到: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这里面讲的是,当初楚怀王和我达成一些共识,后来他后悔了,避开了,有了其他的想法,也就是说自己的忠心遭到楚怀王的背叛,但这依然不改他的初衷。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他依然忠诚于楚怀王。那么,这一段是第一次反侧,一开始说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抱负,那里面有一些非常高远的情怀,再讲到现实的复杂和羁绊,第一次回转到现实,虽然是叙述过去,却有了第一次内心的波澜起伏。然后又讲到自己的政绩。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
这些在说,我曾经在政治上做出多么好的贡献。可结果是: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虽然卓有建树,但最终都败坏和失去,非常遗憾,这里又是一波。然后讲的是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这里讲的就是他不愿意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那他的选择是什么呢?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这就是他的志向、节气。他想到什么呢?隔了几行,他这样说: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遗则。
彭咸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是商朝一名贤大夫,他劝谏国君,但国君不听他的,他就投水而死。彭咸在某种程度上是屈原的榜样,表明他已经暗定决心,他会像彭咸那样去做同样的选择。当他做这样的选择时,依然有不能割舍的地方。他接下来讲: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依然是愿意为楚国人民奉献自己。随后,还表达了对楚王的失望: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尽管你有浩荡的皇恩,却不觉察老百姓的心思。后面又讲了很多国家政治上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比如再次提及众人的嫉妒谗言等等,这是他很难接受的。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怎么可以这样呢?难道走不同道路,就不能相安无事吗?为什么一定要相互排挤呢?这是他想不通的,令他失望和痛苦的事。被流放后,他一直辗转反侧。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他一直盼望皇命能够重新把他召回去,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进退,屈原都做好了选择,要坚持高贵的品相:
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无论继续流放,还是召回,屈原都做好了思想准备,要保持自己的高贵品性。包括后面提到的,可能会令一些人觉得,屈原这个家伙很不一样,比较自恋。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我们说,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品相和面貌是自恋,没错,是自恋,但也是真正的自尊。但是,高贵的自尊是屈原更重要的特点。一个普通人自比屈原,我们可以说他自恋,但是屈原就是屈原,他就是一个峨冠博带的高贵的贵族。他的自恋是完全有理由,有资格的。
在表达这个高洁的品相之后,屈原又把自己拽回来:
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这又在说,他关注的依然是国家、民族、人民、生命等等。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这句话说得明明白白,我初心不改,我坚持自己的节操。然后又再一次提到他的境遇。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这是在说,背后的小人们不停地攻击他,他没办法把这一部分现实切割出去,也没办法完全超越。他的浪漫主义和后世的浪漫主义还真不一样,他始终没有脱离现实感,这些现实的东西始终在刺激他,在把他拉回来。然后他又再次把自己放出去,再次进入所谓的浪漫主义情怀。比如说:
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 五子用失乎家衖。
但是很快又回来,跟现实挂钩。
羿淫游以佚畋兮, 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 浞又贪夫厥家。
又讲在政治斗争中的肮脏和龌龊。用夏朝后羿和寒浞的典故,本来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后羿却遭到寒浞的陷害。其实,屈原的敌人中也有他曾经的下属。然后,君王这头,也相当令人失望。他用夏桀和后辛(商纣王)等古代君王来比喻楚怀王,说楚怀王像夏桀那样违背常理,又像后辛那样有悲哀结局。实际上确实如此,楚怀王像夏桀那样做出很多古怪的决定,违背常理,又像后辛那样可怜,被秦王扣留,等等。在这里他又提出自己的施政想法和纲领。
举贤才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
这说明他是有眼光的人,虽然身为贵族,但是期待国家能够改革人才制度,能大量引进和吸引平民人才。他甚至引用古代从奴隶出生的贤相,既然人家能够从奴隶一步登天成为宰相,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平民中选择人才呢?他还在思考这些问题,又回到现实中来。这里边比如说:
跪敷衽以陈辞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
这是在陈述他的政治主张,要继续效忠他的国家。紧接着,他又再次浪漫出去了。
驷玉虬以桀鹥兮, 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 夕余至乎县圃。
这既是流放之路,又是精神飞扬之路。
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勿迫。
羲和是太阳神,我让太阳神为我来控制我的马缰绳,这是特别浪漫的叙事,也折射出他特别高贵、高傲的灵魂。接着非常出名的千古名句就来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的流放之路,也是他的思考探索之路。在这个地方他超越现实,精神世界的高远博大于此可见。紧接着,
饮余马于咸池兮, 总余辔乎扶桑。
这是多么辽阔的地域,特别辽阔,想象特别高远。下面有更多这样的东西,比如:
鸾皇为余先戒兮, 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 继之以日夜。
很快很快,他又回来了。
忽反顾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无女。
辗转回顾,情状不忍。
心犹豫而狐疑兮, 欲自适而不可。
……
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意思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你为什么总是纠结于故国呢?这是他在自问。这句话也在说他的忠诚,他对故国的思念一直牵绊着自己,他感到无比的痛苦。然后很奇怪的是,他再次又回到现实,再次在为国家考虑。
说操筑于傅岩兮, 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 遭周文而得举。
讲的是周朝的姜太公和商朝的傅说,他们都是从特别卑贱的地位被提拔应用。当然了,这两个人物也是屈原的榜样,但他们遇到明君,得以重要,而楚怀王却不是这样的明君。好,接下来,他又再次回到他的精神境界。经过一番的铺陈,他又回到自己的精神境界去了。
折琼枝以为羞兮, 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 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 路修远以周流。
当他说了这么一段很长的铺陈之后,最后,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
你看,他在高高的天空飞扬的时候,突然低头,又看到了故乡,这还是无法割舍呀,这个故国情怀!所以呢,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其实这句话是在说:我真的走投无路了!我真的是走投无路了!那么,最后一句话是: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这句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我将投水而死。
《离骚》这首诗可以说是荡出去又收回,荡出去又收回,几次三番。他无法超越现实的痛苦,无法超越境遇的挣扎,屈原有着倜傥不群的个性,缠绵悱恻的情怀,充满了矛盾冲突。而在祖国、故乡的背后,是他绝口不提的母亲。整个诗,整个他的出生经历,他都没有提到他的母亲,这可能是一个问题。我们很难想象屈原的母亲是怎样一个女人,但从屈原的诗歌《湘夫人》,可以看到他对阿尼玛的真挚的热情和向往,那种遥不可及的壮美和忧伤。所以,我猜测,或者说,我就认为,屈原的《离骚》其实演绎了弃儿与行人的凄惨故事。他貌似上天入地,游走四方,其实是走投无路的这样一种境遇。
六、五月五日端午节
下面,我们说一个特殊的日子,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两个古人,伍子胥和曹娥,也可能是被纪念的对象。
伍子胥和屈原在某种程度有一定的相似性。他父兄在楚国被杀,他侥幸逃跑投奔吴国。到了吴国,帮助吴国兴旺发达,打回楚国,把楚王从坟墓挖出来鞭尸,报了父兄被杀之仇,应该说,伍子胥这一段经历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伍子胥侍奉的是吴王夫差,伍子胥和夫差之间的关系,最终也出了问题。最终,伍子胥是被夫差杀掉的,因为伍子胥在夫差对越国的战争中持不同意见。伍子胥被杀之后,五月初五,夫差命人将他的尸体投入江中。
第三位纪念的古人是曹娥,她是因为父亲溺水而死,这个14岁的女孩沿江嚎哭,最后投江而死,在五月初五,人们看到她抱着父亲的身体浮出水面。
那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呢?五月,是午火之月,初五的五,五数,五行俱全,属土,五月五日,被称为毒日。为什么说是有毒的日子呢?午火是日中之火,也就是说太阳在正中央。古代行刑杀人通常会选在午时,其实是有道理的,呼应的是午火之毒,刚烈的,代表君王的威严和境遇的酷烈。午火之时杀人就是非常刚烈的做法。午时被称为凶时,与午火相对,水能克火,所以,无独有偶,这三位古人都是赴水而死。这有点像寻求平衡的感觉。
七,几个意象
那么再说几个意象。
比如说粽子这个意象,粽子具有滋养性,它的谐音是种子,种子意味着血脉延续的意义。粽子投江喂龙干什么呢?虽然说粽子喂龙是为了莫伤屈原,但是喂的是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所以粽子喂龙,有血脉传承的意义。粽子还有其他很多意义,比如我一开始所说的“外在的包容,内在的滋养”。那么,粽子貌似草包,实际上又隐藏着好东西,等等。
再说龙舟。龙舟也是端午节重要的事物。龙舟的原型是太阳船,后来才是指天子的坐船。在古埃及,太阳神所坐的船叫太阳船,是一条很修长的夜航船,很像我们现在的龙舟,只不过是用纸莎草做的。太阳船每天晚上要杀死一条大蛇,然后迎来第二天的黎明。因此,龙舟可以延伸出一种新的意义,阳刚的力量,太阳的船嘛,当然是阳刚的力量。龙舟需要很多人合力才能驾好,因此也代表一种协作的精神。
另外,雄黄酒是驱妖避邪,治百毒,扶正气;艾草也是辟邪为主。雄黄酒和艾草这两个意象都是属于辟邪的。
那么,今天主要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下面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看这个过程中间大家也没有提问,那么现在可以做一点交流,谁有问题可以来问一问。
乌鸦:怎么理解《离骚》中那种自比香草美人的诗句呢?可以认为屈原有女性性认同吗?
西山老师回答:这应该不是女性认同,而是自恋,是对自身内部所隐含的异性的一种迷恋,也就是说是对自己的爱,是真正的自恋。我认为屈原的自恋是健康而高贵的。可能会有病因性根据,从《湘夫人》这些诗以及从来没有提起过的母亲,我能够感觉到他可能还是有一些创伤性基础,但总的来说,这还是属于一种高贵而健康的自恋。正是因为这种自恋特别高贵、特别高品质,所以他很难选择全身而退,没办法选择韬光养晦这些政治策略,他没办法做这些选择,这不是他的个性。但是,这没什么好指责的。他就是他,屈原就是屈原,千古唯一人也。
(完)
西山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