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92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清浅
2019.8.1
通常所谓的“老好人”,我把它概括成四句话。第一句叫“善解人意”。老好人通常都会比较善于理解在关系中的对方,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了解对方的意图,并及时的给予支持,他们是对人态度特别好的人。第二句呢,叫“倾情给予”。老好人倾向于倾其所有,全部地给予对方,非常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为朋友两肋插刀,提供好意,总要在人们面前扮演一个付出者的角色。第三句叫“吃苦耐劳”。老好人通常是很能吃苦的,并且不知疲倦地劳碌着,他们把吃苦耐劳视为重要的美德。在人们眼里边,他们总是那些抢着干活的人,干很多活的人,等等。第四句呢,叫“严于律己”。老好人对自己通常会比较苛刻,管束得比较严,在人们的印象中,在人们的心目中,老好人不会干出格的事儿,不会放纵自己,从来不会肆意妄为,甚至不能够允许自己显得稍微随意一点。所以老好人,他的的确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格面具,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观察到身边的老好人,人们都会倾向于信赖和尊重这些老好人,并且在老好人的面前,人们都会感到放松,甚至会放肆一点,有的时候挤兑一下老好人,拿老好人来开玩笑,向老好人释放一点攻击性,也都是安全的。当然,有些老好人特别高大上的,自尊水平特别高的,人们不会去跟他随意地开玩笑,但是在这样的老好人面前展现一些幽默,那肯定是比较适宜的,会得到认可和包容;而有些心理能量水平较低的老好人,就有可能成为团体中被欺负,或者被牺牲的替罪羊。
正是因为老好人是如此的显眼,如此的常见,所以我们说,可以把祂看作是一种心理原型。事实上,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也有大量的令人尊敬的老好人的这个形象。我在这里所说的老好人,不是带有贬义,它是一个中性偏褒一点的词语。这样一种原型,如果在我们的一些重要子人格身上体现出来,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是完全有可能以这样的子人格作为人格面具的重要支点,在社会生活中展现自己好人的一面。我们的心理原型是很多的,当我们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原型跟老好人原型相互协调、配合、组合的话,那还会呈现一些特殊的老好人。
比如说老好人和英雄相联合,那么这样的老好人可能是更为勇于任事,热心仗义,并且很具有英雄气。在这方面呢,我们可以拿汉寿亭侯关羽举例。关羽实际上是一位大英雄,但是呢,同时他的人格基础是好人。当然关羽身上还有另外一种原型是傲慢,但是这个傲慢主要是在他生命的后期表现出来,在他生命的前期,他基本上还是比较谦逊的。他对刘备不离不弃,一直追随,在那个乱世,刘备其实也是一个老好人,虽然怀揣着一个英雄的梦想,但是经常碰壁,被挤兑,但是关羽一直追随他。当他们受挫以后,临时失散,关羽被曹操纳入麾下,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生特别重视名节、道德,到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之后,他就非常拿这个封号当回事。他真正忠心、忠诚的,其实最为忠诚的是汉室,但是同时他也愿意相信刘备是汉室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好人,他在华容道上放走了对他有过恩惠的曹操,这叫有恩必报,也体现了老好人原则性比较差的一面。当然啦,他一心北伐的这个梦想有可能要比刘备集团的其他人更为迫切和渴望,所以当他举荆州之兵北伐曹操的时候,包括他的兄长刘备,都没有予以积极的呼应。他的吃苦耐劳更不用说了,一生驰骋沙场,负伤以后,刮骨疗毒,这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从原型意义上讲,他最终能被封为武圣人,与孔子并肩文武二圣,并非偶然。在刘备这个集团里边,其实确实有比较多的好人,老将黄忠,诸葛亮,这些角色,甚至包括赵云,都是一些个人私德比较好的好人,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刘备集团比较狼狈,到处流浪,老百姓也愿意追随的原因所在。
老好人原型如果与智者相联合,这样的老好人往往心怀慈悲,扶危济困。诸葛亮离开南阳舒适的隐居生活,开始追随刘备,辅佐刘备以及阿斗,在这个过程中间,他真是殚精竭虑而鞠躬尽瘁,他硬生生地把一个弱势群体做成了鼎立三国之一。
如果老好人原型与大母神连合会怎么样呢?老好人本身就已经很具有滋养性,大母神的滋养性则会极大地强化老好人的这一个方面。所以这样的老好人往往会大包大揽,巨细无遗,他们精力充沛,厚道而包容,特别愿意扛事。老好人和母神原型联合之后,如果总体的自我能量水平比较低的话,其实也是蛮折腾的。比如说,在过去北京街巷里边会有那么一些人,特别积极地助人,喜欢包揽一些事儿,经常对人拍胸脯,担保说“一切包在我身上”。那人家说“现在什么车票不好买”,“没事儿,包在我身上,肯定给你搞定”,然后搬个小马扎,半夜三更去排队,总之就是苦了自己。这样的老好人在家里边往往是抢着做家务的,谁要插手,都说“别别别,我来”,他们会给人信赖和依靠的感觉,但是也会制造人们的内疚感以及被剥夺感。
当老好人原型与献祭者联合的时候,则会大大地强化老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拥有一副菩萨心肠。比如说在古印度有一位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说的是王子到森林中去游玩,看到一只饥饿的、瘦弱的母老虎在喂养三只小老虎,母老虎已经实在饿得不行了,眼看着就会忍不住吞噬自己的小老虎,忍不住要吃自己的小老虎,这位王子看了以后非常的心疼,决定把自己作为老虎的粮食。他来到了老虎的跟前,让老虎吃他,但是老虎不想吃他。因为在竹林里边,他就用竹竿把自己的脖子刺破,流了血出来,老虎见血,实在忍不住了,就把他全部吃光,只剩下骨头架子。这个故事是佛教故事,当然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夸张虚构的,但是舍身饲虎这样一种极端的故事,却是最能说明当献祭者原型和老好人相结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在一些警匪片里面,我们看到一些勇敢的警察,为了拯救人质,向绑匪提出以自己来交换人质,这样一种精神就体现了老好人和献祭者原型相结合的人格特点。虽然说警察运用自己的这部分资源,是有清醒的觉知的,并且是有分寸的,但敢于去运用这样的子人格,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
当老好人原型与弃儿相联合的时候,他可能终身漂泊,但到处会留下良好的口碑。比如说伟大的西班牙战地记者卡帕,一生总是冲在最前面,最接近子弹的地方。他反对战争,所以他忠实地记录战争,并且把战争的残酷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特别有名的,成名的一幅摄影作品,是一个士兵被子弹击中倒下的那个瞬间,这张照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去用心地看,都会让灵魂感到震颤。卡波最终死于自己的工作,在一次摄影的间隙,误踩地雷,被炸得粉身碎骨。
说说老好人的成因。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老好人?其实好人非常多,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好人的内部,都有一个老好人所影响的子人格,并且这个子人格在自我整个体系里边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得这个人在人们看来是一位好人。要想成为好人,那么其实有两个条件。在我们的观察里边,是有两个条件的。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是一方面有早年艰难生活的磨砺,比如说物质匮乏或者亲情的匮乏;但另一方面呢,又有相对不被打扰或破坏的精神发育过程。对于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来讲,早年生活可能并不艰难,比如说佛陀是净饭王子,那位舍身饲虎的,也是一位王子。早年生活并不艰难,但是也可以成为好人,所以这个条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另外一个条件,“有相对不被打扰的精神发育过程”则是必要条件,甚至也是充分条件。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指的相对不被打扰的精神发育过程,是指这个小孩,他可以自主地学习和领悟。比如说有的小孩从小不用大人去管,自己找书看,自己琢磨事,这种精神发育的过程不被打扰,没有人来阻止他,呵斥他,没有人用一些琐碎的事情来麻烦他,那么他的精神发育得比较完善,比较多维,多方面,比较平衡,他就有条件,有希望成为一个好人。早年生活艰难的人,这种精神发育的过程可以回馈他,对自己艰难生活的理解、洞察和超越,并从中汲取经验。而早年生活优裕的人,则可以心无旁骛地拥有精神发育的过程,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洞见,通过对其他人的苦难生活的观察而形成的洞见。佛陀就是因为这种观察才领悟到四圣谛,领悟人生是苦的。当他观察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他就立志要修行,要带领人类超越苦难。从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天大的好人了。
这两个条件足以让好人诞生,但是好人的成长的过程还有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自我成长的心理过程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资源叫内疚感。作为早年生活优裕的佛陀来讲,他的内疚感就是:在物质上,我过得这么好,他们过得这么苦,所以我要尝试去苦行。这种内疚感驱动他去苦行,当然苦行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领悟,后来他是放弃苦行之后,也就是说,他穿越并放下了自己的内疚感之后,他才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疚感是一个启动的资源,它也是一个障碍,使得老好人会呈现一些负面的内容。而对于早年生活艰难的人们来讲,他的内疚感是这样来形成的:因为他早年生活艰难,出现了自恋上的挫伤,形成的心里话语是“我不配要那么多”或者“我不配被那么好对待”。为了自我疗愈,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对自恋有所修复,于是他就用“我不该要那么多”“我不该要求别人那么好地对待我”这样的内心话语来替代“我不配”。这种替代完成之后,那么自恋受挫就被掩盖了,而内疚感却得以形成。“我不该要那么好、那么多”“我不该被那么好对待”,当他被善待,当他可以得到很多的时候,他就会内疚。他就会把利益和荣誉推出去,而把苦难和磨练接下来。所以,内疚感的确是一个人成长为好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资源。
当老好人的原型出现附体现象,占据了自我的核心位置,如果自我完全认同作为老好人,其他的原型无法深入影响,这样的老好人就会变成老黄牛,善良、可欺、索然无味,并且会逐渐地被忽视,甚至沦为被呼来喝去的奴隶。我想这样的感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许是自己体验到过,或许是观察到过,跟这样的老好人相处时间长了会觉得无聊,会因为被投射了一种内疚感(会觉得毫无必要地欠了这个老好人的情)而感到愤懑,那么为了平衡被投射过来的内疚感,我们可能会攻击、挤兑这样的老好人。其实这样的老好人人格面具,不是一个良性的人格面具,而是具有障碍的人格面具。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举了很多是健康的老好人,自我是不会被老好人同化和附体的,而是拥有一个重要的老好人子人格,但是如果自我本身完全地被老好人所同化,所附体,那么其实他就从核心到面具都是老好人。从核心到面具都是老好人的时候,其实是功能不良的,因为老好人内在最深处有自恋受挫的结,尤其是普通人——我不是讲那种早年条件优裕自恋很高的人,他们没有自恋受挫,这样的老好人不会出现负面的情况,能够出现负面情况的,往往是早年生活艰辛的老好人——自恋受损、自恋受挫的部分是他的核心。有内疚感会成为他的一个抓手,他就会通过讨好和迎合别人,完全不顾自我利益地去支持和帮助别人,将内疚感同时转移给对方,从而让自己得以维持一种持续存在的有效能感和有价值感。
因为人们都期待别人是好人,崇尚做好人这种价值观,就会逐渐积累并模式化关于好人的知识和戒律,形成教育他人成为好人的超我资源。于是在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尚未探明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就被灌输和塑造为好人,有时就会诱发盲目的抗拒。在一些不太走运的人那里,这种抗拒一直难以完成,持续一生。另一种情况是创伤性的,因为某种心理创伤而发誓一定要做好人(例如身边一个好人不该死却死了,激起巨大的内疚),于是老好人原型乘虚而入,而真正的自我还有其他诉求被抑制了,自我也会挣扎抗拒,这种抗拒也可能持续很久。当自我有抗拒老好人原型强行附体,这种情况往往就是说,这个老好人所源自的那个重大的情结非常的有力量,多半来自超我,要替代自我这个核心情结来执行自我的功能。就像强臣压主,会有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索要回报,就是:我是一个老好人,但其实我是需要回报的,否则太亏。但是我肯定不会说出来,以免破坏老好人的形象。这种索要回报的情感投向是对方,但是张弓搭箭,引而不发。另外一种是欲罢不能,这欲罢不能呢,情感投向是自己,他对自己没有办法摆脱老好人的角色感到气恼,又无可奈何,因为他几乎是一种本能性的反应。
第一种情况索要回报者,本无可厚非。他爱惜和维护自己的老好人角色,当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希望别人知恩图报,至少能够说声谢谢,如果对方没有这样的表示,那么老好人就会非常的痛苦甚至恼怒。但是他会尽量压抑,不行之于色。所以总结来说,他一心对别人好,唯独对自己不好。在亲密关系里边,这样的老好人会取悦自己的伴侣。女为悦己者容,是吧,当然了,她当然期待对方能够赞扬自己,能够感恩,如果对方安之若素,觉得你这样对我好是天经地义,那么老好人可能会在彼此互动中出现差错,或者是被动攻击。时间长了,双方的和谐也就不再存在,也会矛盾重重,老好人就会变成怨妇怨男,成为关系中的受害者角色。其实症结是他没有与对方真诚地沟通,他总是在回避矛盾冲突,回避核心问题。
第二种欲罢不能的情况,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老好人角色深恶痛绝,但是又本能地、不可抑制地在关系中扮演那个老好人,这个面具怎么也摘不下来。他发现了自己这种自发性的习惯,这个老好人的面具,事情过去以后会很懊恼,但是他很难控制自己,甚至严重的人会自我伤害,自残,没人的时候抽自己嘴巴子,割自己的手腕。
这两种情况也经常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或在他生活的不同侧面。
对于这两种不同情感投向的老好人,他们的根治是同样的。在心理治疗中,我把它称之为自我的觉醒治疗,就是老好人的自我需要真正地觉醒和重新生长。一个伟大的老好人,像佛陀、华盛顿等这样的老好人,他们会倾向于立足于自体,以自体作为他的发展的根本;而一个经历艰难困苦,无法摆脱自己老好人角色的人,它的发展的根基可能是自体客体,他在参照系、榜样和教诲中长大。他也可能成长得很健康,有所作为,或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有作为的,他的自我也可以成长得很强大,所以都不在我们的这个讨论范围,我们讨论的是对病态的老好人的觉醒治疗。
首先,要发现真正的自我,真实的自我,需要有一个自我探索的机缘,去看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从自己的早年生活、人际模式等等开始梳理,去发现他的历史渊源和内在逻辑。第二步是包容被发现的自我。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工作,最好是能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或者精神分析师的陪伴下来完成。对自己的来龙去脉,当我们发现了以后,有可能会感到难以面对,难以接受。咨询师或者精神分析师,也许就有机会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包容,来帮助当事人自我接纳,并且从自我接纳逐渐地去生发对自己的爱。第三步就是自爱。这种自我觉醒治疗,其实并不需要真正地改变自我,当然说自我改变也没错,但实际上自我是被发现的,通过对无意识领域的挖掘。被发现之时,也需要被肯定,被包容,被爱。当能够爱自己以后,就要进入第四步:运用自我了。怎么运用自我呢?重点就在于表达自我的愿景和诉求,通过对自我愿景的表达,自我诉求的表达,来平衡长期的付出,与这个世界重建新的更为均衡的关系。一个被自我包容接纳的老好人,会很自然地退居成为重要的子人格,不再霸占自我,附着在自我身上。
当然了,被老好人附体的自我还有第三种抗拒方式。往往他有一个强大的自我,他会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来抵抗老好人原型。比如说放纵自己的欲望,放任自己的行为,去冒险,去做一些出格的事,但实际上呢,我们通过他的一生来仔细观察,他的本质却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大好人。比如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他的一生也是动荡和漂泊的,但是对人类,对受苦的人群,他是充满了慈悲和爱意的。在他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所谓的正能量。那些小说的主人公,都具有一种正直的、无私的、坦荡的秉性,并且是勇敢而坚毅的。其实这些主人公,都是他内心心理体验的外化。他的小说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他激励了整整一代人,滋养了好几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发育,这是多么大的善意呀。但是他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排斥和抗拒,最终当他罹患抑郁,无法继续写作之后,他就苛责自己,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也的确曾出入一些上流社会交际场合,甚至青楼,通过放荡不羁的生活来逃避或者暂时地放松一下那颗老好人的心灵。
好的,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