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讲座与报告 >> 意象·涂山氏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十三次
2017.8.23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刘辰悦
今天咱们讲涂山氏。涂山氏可能大家都知道,也就是指狐狸。但涂山氏最初是指生活在涂山地区的一个氏族。大禹的妻子就是在这个氏族里面选出的一位美女,我们称之为涂山氏。传说是大禹遇到了一只九尾白狐,然后追踪这只九尾白狐到了涂山氏部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边或者在我们的印象里边,狐狸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很多童话故事都会谈到狐狸,狐狸通常给人的印象是狡猾的。当狐狸作为沙具,我们要怎么来解读呢?当狐狸沙具用来形容一个女性的自我的时候,其实不会像我们平常所了解或者所说的那样简单,说狐狸代表狡猾,或者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典故一样,说狐狸代表自欺欺人。实际上在《聊斋志异》里面,狐狸却有了很多新的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样子。
有一次我的一个来访者制作沙盘,当然这是一位女性了。她想要一只狐狸。可惜了我的沙盘架上没有狐狸,当时我刚刚开始做沙盘治疗。没有狐狸怎么办?我当时没有吭声,心想我这里没狐狸,下次给你买一个吧。然后她就想那用什么来代表狐狸呢,结果她选了一只猫。她用猫代表狐狸,然后对我说,这只代表狐狸。当然了,我们知道沙具明明是猫,然后她用猫来代表狐狸。我们梅花沙盘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仅仅把这个猫作为狐狸来理解。当用猫代表狐狸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说明我们的当事人在自我的评估和认识方面有偏差了,偏差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讲的是现象层面啊,如果有人要跟我争辩说“她明明是用来代表狐狸,你应该当狐狸来解”,那么这等于说是顺从她的主观意识。而实际上无意识的表达从来不会顺从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祂总是在借用这个意识表达的过程来表达自己。所以,实际上应该是“以猫代狐”这整个动作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而不能说仅把猫作为狐狸来解。我们知道猫性通常是比较自由的,独立的,跟主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跟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疏离的。但是猫又有温柔和依恋的一面。所以猫性是很独特的。假如说一个女人像猫,当然了,猫性确实是很多女人的一个象征,就像狗性是男人的象征一样。当以猫代表女性的时候,代表了女性的神秘,代表了女性的温柔,同时也代表女性的独立性。因为猫是家宅之神。在古埃及猫神是掌管家宅的,就是管家的事。女性通常也是家庭的主持者,母亲是家庭的一个精神支柱。猫的家宅的一面,就是顾家,此外还有独立、神秘、温柔、野性等一系列的猫性。猫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疏离感,一种游离在外的独立感,但是呢,在肢体上或者说在相处方面,它又是很亲近温柔的。这是猫的特点,而狐狸不一样,狐狸给人的感觉是热情的、自由的、魅人的、纠缠的,但它可不是家宅的,它是野性的,它比猫还要野。
关于狐,它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要从古代的文献,或者从故事里边,从传说中去寻找和归纳。而《聊斋志异》这个文本出现了,也就是说蒲松龄对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有了一个挖掘。他们挖掘到这种狐性是我们阿尼玛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今天我们就重点讲一讲狐性在阿尼玛里面的一些表现,一些现象。以猫代狐意味着这个人偏离了她的本性。她本来应该是狐的,但却以猫的这样一个形象在表达,在生活。所以,这可能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一个资源。那么在我的当事人这里,以猫代狐恰恰说明了在当时的那段生活状态里面的一种表现以及一种现实需要所驱使的这样一种对于本性的偏离。有的时候我们偏离自己的本性是为了获得或者赢取一个发展的空间,或者产生某种变化的动力,这是有它的特殊的需求的。但是要是长期偏离本性,那么当事人肯定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违和感。以猫代狐,她可能是收起了那种狐的热情和魅力,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而以一种恋家、顾家的姿态出现,但又很喜欢串门,或出门做点什么而不是宅着。
港台地区有报道,说有很多艺人,演艺明星,他们会去拜一个神,狐仙。拜狐仙会带来更多的两性关系里面的吸引和魅力等等。拜狐仙还有一个神秘仪式,据说这些演艺明星需要把自己脱光了,然后跟这个狐仙有一个神秘的交接仪式,以此来换取更多的更好的演艺方面的订单、桃花运等等。也就是说狐仙能够带来很好的桃花运,而桃花运恰恰是演艺者最需要的。这个传说也从侧面说明了在人们的印象中狐仙能够带来桃花。
很久以前,大禹治水的时候,大禹途经一个在今天大概安徽江西一带的地方,是东夷族涂山氏的聚居地。大禹当时已经三十岁了,但他还没有娶妻,所以呢,他就想为自己在这娶一门亲事。这个时候呢,出现了一个征兆。他看到了一只白色的九尾狐狸。他追逐这只九尾狐狸的时候就来到涂山氏部落。于是涂山氏部落的首领就接待了大禹,并且在自己的部落里面挑选了一位美女和大禹成亲。这位涂山氏就是夏人的始祖,他们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叫启。启发的启啊,你们把它拆开,它其实就叫户口,所以你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如此的重视户口,到今天我们还有户口簿的制度。在过去,专门有户部是管户口人丁的。因为我们是华夏子孙,夏人重视吃和繁衍,所以这个启隐含的无意识意义就是,从夏人开始,我们重视吃和繁衍。那当然这么说呢,有点像开玩笑啊,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在无意识层面上表达了我们这个种族的特点。涂山氏,这个九尾狐,也就是今天的这个狐仙的形象。很多地方有过狐仙的庙,在安徽还有涂山氏的祠堂。
关于这个狐,又有了很多的演绎,直到清朝的时候,蒲松龄先生作《聊斋志异》,收集了很多民间的故事,我不知道有没有他自己的创作,说不定有呢。《聊斋志异》总共有五百多篇,其中涉及狐狸的就有八十多篇,专门写狐狸女性的占了一半,有四十多篇,两性比例差不多。在他笔下的这些狐狸精呢,往往是自然美丽的,喜欢情欲,但也有情有义,对人特别的好,肝胆相照,但同时又爱憎分明,就是爱谁恨谁也是很清晰的。对相爱的人,他们具有奉献精神,但同时她们又是追求自由的,蔑视社会法则的,常常最终的结果是飘然而去,缘分尽了飘然而去。于是呢,给当事人留下很多的念想和怀念等等。这里面很多故事都大概能够分析出这么一个脉络来,这就具有一定的共性,而这个共性恰恰跟我们上次所说的那个《白蛇传》的阿尼玛,有颇多相似的地方,当然也有细微的区别。也就是说以白蛇作为原型基础的阿尼玛和以狐狸作为原型基础的阿尼玛,是有些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是作为阿尼玛本身的特征,祂们是很明显的。
今天我就想重点地说两个故事,《辛十四娘》和《狐女》。当然,其他的狐狸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聊斋》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去翻一翻,基本上都能够看到一些相似的东西。比如说,跟狐仙相对应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比较好色的。那好色是普通人的特点,普通人欲望满满,这个我们上次说许宣就说到了。普通人欲望很强,特别需要把自己的阿尼玛投射出去。广平的冯生在《辛十四娘》里边也是一个很普通的读书人,他可能跟许宣相比,唯一的不同就是文化水平高一点。然后人就会比较猖狂一点,好色狂生。喜欢喝酒,经常喝得烂醉,头脑简单,人际关系也不怎么样,其实人际关系是不佳的,经常交一些虚伪的朋友。如果你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冯生的状态,可能会体会到一种处世艰难。说实在的,古代读书人过的日子其实是挺郁闷的,真的期盼有一些奇迹发生。因为他们每天就干些什么呢?既不能生产劳动,就天天在那里读书,读来读去无非就是四书五经,无非就是孔孟之道,然后作文章要作成八股文。尤其是在清代,蒲松龄自己都不愿意去考那个八股文。而当时书生们可能一心一意弄的就是八股文,必须把八股文弄好了,才能够取得很好的功名。所以那种生活其实够沉闷够无聊,那么有些书生可能会选择狂放不羁,有些书生选择粗俗无礼。而冯生可能就是一个无礼粗俗的人。但是他和其他的书生一样恐惧权威,一样对人际关系有一种需求,或者说被人际关系网络抓住,没有办法真正获得自由。那么谁能给他带来自由的感觉呢?他只能通过幻想投射,去发现这种自由。
在《聊斋志异》里面就给广平冯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我说的并不是真正的广平冯生,而是指故事里面的广平冯生啊,他就有了一个机会去遇到狐仙。那我们看狐仙是怎么出现,狐仙在《聊斋志异里》里面通常出现的方式都是来历不明。荒坟野地,来历不明,也就是说她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被社会边缘化的大自然。她出现的方式的往往是闪现,一个倩影闪现,一个美丽的女人在眼前一晃而过,勾魂摄魄,然后引起一种追寻。所以广平冯生被这个辛十四娘闪了一下,魂就给勾走了,他就去追寻。等他追寻到了以后呢,又发现其实狐仙也没那么好得手,狐狸精也没那么好得手,是不可轻侮的,不可轻薄的。狐狸精也有尊严,不能乱来。在其他狐仙的故事里面,可以发现狐狸精可能会投怀送抱,会更主动一点儿,而辛十四娘是比较被动的,她就像一个真正的阿尼玛,她不是那么主动,她是比较被动的,但同样,她像真正的阿尼玛那样,会有令人陶醉的性爱。但是这种令人陶醉的性爱,有一个被禁止的背景,也就说社会法则、社会世俗是禁止这种令人陶醉的性爱的,因为人妖有别。冯生的家庭,冯生的家人其实很害怕,不愿冯生跟这个狐狸精交往。
冯生和狐狸精辛十四娘最终能结为夫妻,靠鬼姑姑的帮助。死去的姑姑在阴间正好很有权威,基本上在当地一带的狐鬼都要听从于这个权威。所以在鬼权威的作用下,冯生得以和狐仙结为夫妇。当他们真的结为夫妇以后,我们会看到这个狐狸精也会努力地去成为一个家庭妇女,成为一个妻子。她是有情有义的。她并不会嫌弃冯生,比如说不会嫌弃这个男主人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是一个好色和猖狂的人等等,她不会嫌弃这个,就像白蛇也不会嫌弃许宣多么的普通一样。这个说明她们是很恪守妇道的,这可能也是中国人对于阿尼玛的一个期待吧,就是要恪守妇道。那么阿尼玛一开始的时候也会努力地按照这个规范去做。
但是阿尼玛的灵性肯定是超越了这个规范的。所以呢,对于冯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辛十四娘的心中有一本账,倍儿清楚,什么都知道,所以经常能够去指点他,指导他应该怎么样跟人打交道,该怎样生活。她是知人识人,而不像冯生这么头脑简单。他对冯生的社会交际,也是不以为然,不太赞赏的。就像白娘子不太欣赏许宣的社会交际一样,这也是阿尼玛的特点,确实不太重视社会法则,不太注重社会交际,但是阿尼玛有很好的直觉,知人识人。如果当事人不去听从阿尼玛的建言,那有可能会遇到麻烦。许宣遇到了麻烦,同样冯生也遇到了麻烦,他遇到的麻烦非常的大。他的那个朋友杀死了自己的婢女,然后灌醉了冯生,嫁祸于人,结果让冯生吃官司。所以在这个地方也突现了阿尼玛是害人精这一层意义。怎样害人呢?就是谁要是真的跟自己内心的阿尼玛在一起了,那可能会受害。并不是阿尼玛要害你,未必是阿尼玛要害你的。有时候阿尼玛在做一些事儿时,因为不在意这个社会法则,所以客观上伤害了你,这个说的是白娘子。那么辛十四娘其实并没有想要害冯生,恰恰是要保护冯生。但是我们通常会说,红颜祸水啊,红颜祸水其实就是讲阿尼玛害人的一面。红颜祸水,这个是中国男人的一个偏见,一个误读。那么在这儿呢,这个害人精的意义的就呈现出来了。
广平冯生吃官司了。阿尼玛有情有义的一面也在这个时候更为凸显出来啦,辛十四娘就想尽了办法用智谋来营救自己的老公。她让自己的婢女,一个小狐狸,作为一个妓女去魅惑了当时的皇上。魅惑了皇帝以后呢,就在皇帝面前哭诉,说自己的父亲——指广平冯生了,因为通常婢女是称主人为父亲的——是怎么蒙冤受屈的。然后在皇帝的干预下,这个冯生得救了,而真正的罪人被抓了起来。同时,辛十四娘还预先做安排畜养的一个婢女叫露儿。其实是为自己的老公准备的将来的妻子。她要告别这个世界了,因为她觉得缘分够了,要离开冯生了。冯生因为被辛十四娘营救而非常地感恩戴德,特别想挽留辛十四娘。但是辛十四娘就凝缩人生的真相,把岁月是如何催人老的过程在短短的一年之内显示给自己的老公看,把一个如花美貌的姑娘如何变成一个成年妇女,如何衰败,如何枯萎,如何变成一个老太婆,然后如何病死,整个过程在一年中展示给冯生。最后,冯生不得不洒泪埋葬了自己的爱妻辛十四娘。然后,按照辛十四娘的安排,续娶了婢女露儿。这样冯生就拥有了一个人间的温馨的夫妻生活。
过了若干年,有客商在洛阳,碰到了辛十四娘,骑在一匹驴上,然后问这个客商:冯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安好吗?客商就把这个信息带回去。然后冯生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辛十四娘,当时真的是要走,是挽留不了的。所以呢益发增加了很多怀念之情。辛十四娘并转告冯生,自己已经登仙,也就是说成为仙人了,飘然而去。很多狐狸精最终都是以这种方式来与当事人分离的,飘然而去离开了这份情感。这样写其实这也是很吻合阿尼玛的特点,阿尼玛重视一段有质量的情感生活,然后当这段情感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自己的意中人出现了问题,她们会善后,并选择离开,不会无限制地把自己毁折到一段关系里面。冯生对自己的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
另外一个故事是《狐女》,《狐女》里面的主人公叫伊衮,是九江人。这里面的狐女是比较主动的。“夜有女来相与寝处。”就是说夜里有女人来和他同床,那么心里知道是狐,但是爱其美,所以不告人,父母也不知道。时间久了,因为被狐狸魅惑,夜夜欢愉,开始出现精神恍惚,形体消瘦。这是跟狐狸精的传说有关,狐狸精魅惑人,吸人精魂,这个是指狐狸精害人精的一面。这个传说,其实民间一直流传着。我小的时候在我们村里边,就有个妇女据说被狐狸精魅惑了……这个狐狸魅惑他以后呢,他本身也就成了一个狐狸精,所以周围的人都害怕不敢接近这个女人。这个女人就很少参加生产劳动,很少出门活动,总是显得病恹恹的,白天没有精神,无精打采,夜里则很亢奋。他丈夫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一个传说,狐狸精会魅惑人,吸人精魄,所以让人比较懈怠,比较疲惫。他的父母发现伊衮这个问题以后呢,就拼命追问,然后他不得不告诉父母。父母非常忧心,就找人夜里陪伴这个男青年。但是仍然没有办法禁止,狐狸精还是过来,而陪伴的人根本就看不见也发现不了狐狸精,只发现这个男的又不行了,又遗精了。最后没有办法,伊衮的父亲亲自出面,跟儿子睡同一个被窝。这时候狐狸就不来了,只要陪睡的人不是父亲,狐狸就来。于是,伊衮就问狐狸为什么这样。狐狸就说:一般来讲世俗的符咒怎么能够治得住我,但是伦理有限,如果你父亲和你睡在一个被窝,我再来就不合适了。儿子就把这个情况告诉父亲,父亲就天天陪着儿子睡觉,于是狐狸就绝迹不再来了。所以,这里边就有一段蹊跷,难道阿尼玛会在意伦理道德吗?其实对于灵体阿尼玛来讲,伦理道德是无效的,祂根本就不会在意伦理道德。但是由于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中国是全世界伦理最发达的一个国家,所以在这个故事里面,就把重视伦理道德投射到阿尼玛身上,就说狐狸精因为她喜欢的男青年的父亲也在被窝里,所以就不去了,这算是塞了一点私货在里面。
但父亲原型与阿尼玛原型之间确实有冲突排斥的一面,当阿尼玛以母亲面貌出现取代纯正的母亲(或者阿尼玛摄取母亲作为内容),被母亲阿尼玛附体的男人很难成为一个社会化的负责任的父亲。反之,一个社会化程度极高到失去自我的,负责任有权威的僵化的父亲角色(父亲原型附体)的男人会压抑阿尼玛的影响力,专注地守护并受困于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将此两原型整合好,也许是他坚持住以人原型作为人格系统的平台了——用精神分析的说法就是维持了俄狄浦斯三角的稳定性。而狐女夜奔则象征普通男人对恋母取向的沉溺,所以需要以父亲陪伴作为药。梦境中的母亲肢体或面目模糊的成年裸体女人常常是造成少年男子早期频繁梦遗的诱因。如果少年郎频繁梦遗萎靡不振,我们要用英雄的故事来影响和治疗他,当他接受英雄的影响越多,就越能把他自己逐渐带离母亲阿尼玛的怀抱,转向美人阿尼玛,寻求现实的爱情和性交,而非梦遗。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后来呢,“叛寇横恣,村人尽窜”,就是出现了叛乱,有人造反,所以一家人就颠沛流离,相互间失去了联系。伊兖独自逃进昆仑山,呵,真够远的,荒无人烟,天色将晚,正彷徨无措间,突然就碰到了当年魅惑自己的狐女。两人相见,相拥而泣。伊兖诉说自己的困境,狐女安慰他,然后走向灌木丛,蹲下不知道做了什么,站起来,拉住伊兖向南走十几步,然后再往北看,就看到一个巨大的铜墙铁壁的房子。于是他就进去住了,然后狐女要走了。但是他就不答应,央求她说“你千万别走”,求她别走。狐女就叹了一口气说:“看来,我还不得不再陪你一宿。”等到早晨的时候,她就飘然而去。你们看这狐女此时是不是很像一个妈,至少也是一个保姆吧。然后天亮了,这个人醒过来,发现狐女已经不知去向了。他自己翻墙出来,再看自己的住的那个屋子,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看到四根针插着一个指环,上面覆盖的是一些树枝。而大树完全不存在,就是一个灌木丛而已。这个结局是在说,阿尼玛是给我们营造家园的灵体,当我们流浪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才会出现。
《狐女》的故事是比较野狐禅的,在蒲松龄的故事里面是一个情节相对比较平淡普通的,而且不那么重要的一个故事。但是我为什么要选这个?而《辛十四娘》是一个特别经典的,特别重要的一个故事。这就相当于是狐故事的两极。从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阿尼玛共同的特点,第一个就是爱恋性欢,有着爱恋性欢的那种自然本性上的需求。然后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被人类所禁止,就是普通人是禁止这种爱恋性欢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边有恐惧和分别心,叫人妖两别。第二个共同点是有情有意,阿尼玛会关爱自己所爱的人,对他好,爱憎分明。然后最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飘然而去。缘分尽了飘然而去。缘分尽了往往都跟当事人太普通有关,伊衮的普通在于扛不住父母的追究,把实情告诉了父母,不能够继续跟这个狐女相伴,而狐女其实是感激伊衮的,也是希望能够跟他长久下去的。当然了,狐女毕竟有魅惑人,有害人的一面,所以,人们会禁止这种人狐之恋。也就是说,实际上伊衮太普通了,他根本扛不住跟狐狸的一份爱情。所以呢,最终这个狐女会选择飘然而去。还有一些著名的和狐狸精相爱的故事,比如说《阿秀》、《娇娜》、《小梅》等等,这里面都是一些跟狐女相爱的故事。这里面大致来说都有一些相同的东西可以从中抽象出来。
那么今天我们讲的是狐狸精,还有以狐狸精作为阿尼玛辅助原型所带来的阿尼玛的特点。大家听了三次关于阿尼玛的网课了,心里边会不会反而增加了很多的困惑——阿尼玛究竟是怎样的灵体呢?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