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讲座与报告 >> 意象·魏敏芝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41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辰悦
2018.5.9
大家晚上好。咱们今天就按照计划要讲一讲愚者。关于愚者原型,我当时在阿尼姆斯原型结束之后就考虑:下一个是不是该讲讲愚者了?愚者是我们生命早期的一个原型,祂基本上跟孤儿或者是弃儿原型应该是差不多同时,紧接着弃儿或者孤儿原型之后吧,会跟我们的生命建立一个密切的联系。这次回国之前我陪家人在一个法国朋友家里面度周末,这个朋友是个导演,那晚上他就说给我们看一个中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过去只是听说,没看过。我当时正在思考关于愚者原型该从哪开始讲,结果这电影讲的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愚者。机缘凑巧,那我也就从这开讲。应该说张艺谋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电影导演,他特别擅长于抓住我们的人心,所以他的电影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票房,或者有的时候是艺术价值,有的时候是票房,都会处于一种比较高的水平上。《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描写的个性倔强的女生的两部电影之一,一部是《一个都不能少》,还有一部是《秋菊打官司》。
咱们就从《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故事开始,说的是在一个很贫穷落后的山村,有个水泉小学。这个小学有一个老师,高老师,一个半老头子。因为家里边老母亲重病,必须要回家去看看母亲,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那么一班孩子就没有人照看了,因为这个山村小学估计是没有人愿意到这穷乡僻壤来当教师,所以这个高老师就一直在那儿顶着。这个学校从一到四年级合并在一个班里边,总共二十八个学生。于是村长就不得不到处去找人,后来从邻近的村子找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儿魏敏芝。其实是一个小学毕业,然后辍学,可能小学还没毕业的女生来代替这个高老师上课。当时这个学校的窘况就是:第一,拿不出钱;第二,找不到人。可见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个开场就折射出我们乡村的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困境,尤其是老区。高老师当然觉得:呦,这孩子怎么行呢?可是没有办法,实在找人不容易,于是他就想采用一个最笨的办法,其实是糊弄的办法,就是让魏敏芝每天给学生抄课文,然后清点人数。他强调了一句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呢,魏敏芝真正地记住了。
高老师确实也很不容易,在这个小学校坚持了很多年,可见这也是他无法放下的一段教育情怀和责任意识,可以说是一种艰难中的爱心,贫困中的高尚。在周围的十里八村里面可能高老师也是一个比较有威信的一个人,大家都比较尊重的一个人。那么跟高老师相比,女生魏敏芝,这位小魏老师,只有十三四岁,很明显跟这些孩子们差不了多少,甚至有的孩子跟她都差不多身高,只比她矮半个头。所以跟高老师相比,魏老师这个形象实在是太渺小了。所以学生就不是很买账,就跟她捣蛋,整个教室就变得乱哄哄的。抄课文显然也是最蠢的教学方法,照此办理的话,其实这一个月的教育肯定是要荒废掉的。因此也并不是说学生非要欺负老师,它其实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抗议:合着叫我们抄抄课文就算了?还教不教呀?那么这个其实也体现出愚者无知和刻板教条的一面,因为魏敏芝只有一句口头禅是:“高老师说的。”她往高老师身上一推了事,她自己并不去思考该怎么样带好这一个月的课,其实她也真的不知道怎么样带好这一个月的课,因为她一点经验都没有,她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她只有一个目标,捱过一个月,就能挣到五十元。
高老师于是就是魏敏芝内在的愚者需要的一个权威阿尼姆斯。权威阿尼姆斯对于魏敏芝来说是入世的重要资源,但是同时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我们每一个人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愚者的情怀,那么我们当然会需要一个权威的阿尼姆斯来引领我们。但是我们时不时地还会跟这个权威阿尼姆斯产生一些摩擦,因为我们需要试探这个世界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如果我们被权威阿尼姆斯完全掌控了,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那么我们愚者的力量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去运用,我们会成为一个依赖者,而不是一个独立者。
如果从刚开始的情节来看,魏敏芝身上愚者的力量并没有完全地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会看到当愚者的力量不能完全发挥的时候,或者局限于某种教条的时候,她会真正地做出一些蠢事来。比如说有一个叫明新红的学生,因为她每天都要跑步上下学,练出了飞毛腿的本事。体校的老师看中了这一点,下来招生。这对明新红来说,肯定是一个脱离乡村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的一个机遇。因为她是一个特长生嘛。按道理,这是一个好事,可是魏敏芝加以阻拦,因为高老师说的“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这就是真正的愚蠢表现。第二件愚蠢的表现的就是对于学习委员的误会,学习委员希望能够在高老师离开期间真正地成为魏老师的一个小助手,帮着一起把这个班安全地度过一个月的,但是魏老师却跟他产生了误会。第三件就是对于逃课者的镇压。她自己不会去维护课堂纪律,而是坐到门外当看守。如果谁从教室里边出来的话,她就会坚决地堵截追击,然后把这个逃课者赶回课堂。所以在这个时候她其实成了一个监狱的看守,而那个学校其实也成了一所小小的监狱。所以这都是愚者真正蠢的表现,但在这个蠢里面也折射出愚者的那种莽撞和固执。我们也可以说无知无罪,因为确实我们不好去责怪她,她是真的不知道,真的不懂。
接下来真正的考验来临了,这也是《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里的高潮情节。就是有一个叫张慧科的曾经逃课、跟魏敏芝捣蛋的男生,他跟上村上的一个少女孙志梅去城里面打工,不告而别。魏敏芝为了找回张慧科上学,来到了他家里面,发现张慧科家里面很穷,他的母亲卧病在床。张慧科不得不到城里面去打工挣钱。魏敏芝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她并不理解或者体谅张慧科不得不去打工挣钱的这个实况,而是在“一个都不能少”的这样一个教条之下,她在逼迫村长去找张慧科无果之后,决定亲自把张慧科找回来,让张慧科回到这个课堂。其实如果张慧科不接受教育,一辈子也就那样了。这才是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深意。这一次,魏敏芝做对了,虽然她仍然只是理解那句话的字面意义。
我们去追溯一下高老师说的“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在高老师那儿是什么原意。其实高老师的原意当然是形式上是一个都不能少,学生都要在学校里边,因为少了这个学校也开不下去了。但是本质上高老师是希望让学生们能够受教育,因为如果不受教育的话,这一辈子恐怕就没有更好的前途,所以这才是高老师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原意。那魏敏芝对“一个不能少”的理解却是形式上的,就是班上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她并没有真正理解高老师的意思,所以才会有出现阻拦明新红上体校的这样一个行为。
那接下来为了到城里边去把张慧科找回来,第一步就要筹集这个进城的公交车票款。魏敏芝不知道去城里边的车票价要多少,其实班上的学生也搞不清楚到底需要多少,他们给出来的一个数字完全是错误的。魏敏芝想到的第一招是摊派,这是一种霸道而不顾现实的决定,她要强行摊派这个车票款,让学生们大家一起凑钱,她也承诺从自己将来的代课费里面支出,会把钱还给学生。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来讲,让每个学生第二天带五毛钱来上学是一件几乎做不到的事情。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很擅长于化解这个压力,她提出来:我们可以去窑厂搬砖啊。于是魏敏芝就听从这个选择,然后带领了全体同学去窑厂提供一种盲目而强行的劳动。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窑厂搬砖究竟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把一些晾晒干的砖坯搬到窑里面码上烧砖,问题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搬的砖坯是不是可以进窑的。这个砖坯搬进窑以后,它有一些要求,该怎么样去摞,怎么样去码,以便让那个柴火能够从缝隙里面穿过,让每一块砖都被烧透,这都是有讲究的。但是他们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码到这个窑里面去,实际上是给人家添麻烦去了。那个窑厂的老板后来发现这个情况以后,虽然很埋怨这些学生们给他添乱,但是因为他自己也是高老师的学生,所以看了高老师的面子上,还是给了孩子们十五块钱。那么按照他们过去的一个盲目乐观的计算,十五块钱应该是够了。
在这个电影里面出现两次计算,第一次计算的就是要多少钱才够去把张慧科找回来,第二次计算的出现在他们到了车站以后,询问到实际车票的价格是二十块五毛,才发现他们这点钱根本就不够,那这个时候再重新计算,结果得出来的结论是需要用十七个小时搬砖。这样的话,孩子们都开始拒绝了,因为孩子们不是那么受愚者原型的影响。那我想如果这些孩子都是魏敏芝,那肯定也就去办了,花十七个小时去搬一万三千多块砖。这很不现实。孩子们拒绝了,孩子们想到的另一招是逃票,投机取巧,这些孩子们里面可能有不少与愚公相对的智叟一类的人。但是我发现这个课堂上的问答和演算互动倒是一种真正顶级的教学形式,其中有学习委员张明灿,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们通过这个课堂问答、演算互动这样一个过程,其实进入了一种非常良好的自我学习的状态。魏敏芝这个愚者,在数学上半窍不通的这样一个代课老师,反倒是在无意中把这个数学课上得非常的好。愚蠢的抄课文被悄然放弃。
第二步当然是去县城,魏敏芝决定亲自去县城把张慧科找回来。她从张慧科母亲那里得到一个地址,然后在同学们的掩护下就混上了这个去县城的火车。结果没走多远,她就被售票员从火车上撵了下来。那么应该说在离汽车站还并不远,她就被撵下来了,如果是一个常人的话,那肯定也就自然地灰溜溜地回来了,再想别的办法。但是这个魏敏芝还真是无知无畏,这就是愚者的精神了,她居然要步行走几十公里,要步行去县城。她从下午一直步行到太阳落山,仍然在这个去往县城的公路上不知疲倦地行进着,甚至连水、干粮什么都没有。天色昏暗的时候,经过的车辆都不愿意停车,不愿意拉她。这个时候一个拖拉机手提供了帮助,终于在次日天蒙蒙亮的时候他们到达了县城。魏敏芝居然没有觉得有啥不妥的,似乎说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那种感觉,这是典型的无知无畏。如果没有那个拖拉机手的帮助,那真不敢想象这个女孩儿走到了哪里,会发生什么。
她一路打听找到了那个叫孙志梅的姑娘,因为就是孙志梅带张慧科到县城来的。结果孙志梅告诉他,在带张慧科进城的时候把他弄丢了,在车站失散了。魏敏芝就非常的着急和生气,就一定要逼着孙志梅一起去找。孙志梅近乎本能的自私,她其实是一个不知道该怎样负责,干脆就放弃责任的一个女孩儿,她甚至提出:要帮你找可以呀,那耽误我的工作,你得给我钱。两个姑娘就一起来到了火车站,然后就这样盲目地到处寻找,这当然是无效的。孙志梅发现了广播找人,然后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她们就来到了广播室,然后在广播员的帮助下,她们终于可以在广播上听到了找人的消息,但是那个小男孩儿显然已经不在这个车站了,因为过去两三天了,小男孩慢慢地也就流浪到了街上。孙志梅觉得做了广播找人也就可以了,坚持拿钱走人了,剩下魏敏芝等待。结果,广播找人无效。
在万般无奈的时候,魏敏芝看到了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这给了她一个启发,她决定也写寻人启事张贴来寻找张慧科。于是她就去了一个文具店,把她剩下的钱基本用光了,买了一百张纸、墨和笔,然后她回到了这个汽车站,一张一张地抄,直到把墨全部抄完,然后添水,写得很淡,继续写。这一百张寻人启事,每一张都要写好多一番话,凑在车站的座椅上,就这样一张一张地写,花这种功夫也是难以想象的事儿,很多人是无法做到的。很多人可能会花点钱去文印店打个一百份,那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魏敏芝不能花这个钱,因为她没有这个钱。她只能一张一张地抄,一张一张地写,直到后半夜的时候有一个旅客朦胧中醒来,实在看她这个样子费劲,就对她说:应该去电视台找人,登寻人启事,会比你写这一百张寻人启事更有效。一百张寻人启事贴到外边,有谁看?谁知道那是谁呀?你又没有照片。想想也是。于是魏敏芝带上她那一百张寻人启事,一路找到了电视台。
终于等到上班了,她和门房传达室交涉的时候,女工作人员希望能够看到她的证件,因为按照规定的话,需要有证件才能进去登这个寻人启事。其实她都没有问她有没有带钱,在电视台登广告找人是要花钱的,而且这个钱肯定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是无知无畏嘛,魏敏芝完全不知道。然后她还总是在试探一些规则的底线,她就希望门房能够给她提供一种全然的帮助。我们的传达室女士,从一开始对魏敏芝还是有一点同情的这样一个态度就逐渐转到对立面,因为她被魏敏芝的要求给弄烦了。魏敏芝是只认天理不认人规,因为她的观点就是:我要找一个人,这是天大的事儿,你一定得帮我。而门房女士却说:这不符合我们的规定,我没法帮你。于是两个人就在这儿形成一个拉锯战,一个僵局。我们也可以说门房在滥用她的权力,因为有些帮助是可以提供的,比如打个电话给台长。但是门房却说:“就为你这点事儿,我要打电话给台长?”她拒绝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门房女士有滥用权力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她被台长狠狠批评的原因。
在门房的激将法下,小魏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她站在电视台的门口,看这些人骑着自行车,衣着整洁,像干部的模样,年龄大概中年左右,于是逮着一个就问一个:“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她问得莫名其妙。其中有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来,她甚至追出来,追了好远,把那个人揪下来,再问:“你是不是台长?”所以我们说在小魏的心目中间,她并不知道这个台长到底是多大的官。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无知无畏的现象。
疲惫的一天终于过去了,一无所获,魏敏芝就露宿街头,因为她实在是没有钱去住宿,甚至也没有钱去吃饭。她在水龙头上喝一点水来解渴,来缓解那个肠胃的饥饿。在这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她真的是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地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把张慧科找回家,找到张慧科。
到第二天早上,峰回路转,上帝被感动了。一个干部,大概是办公室主任的样子,因为他比较爱惜台长的声誉,就汇报台长说:门口有个女孩儿找了你一整天了。那么台长毕竟是这个电视台的一个领导,他就想:这个事儿这么整肯定不可以啊,怎么能够让人家在外面等了整整一天的,甚至晚上都露宿街头呢?一定要接待。当明白了魏敏芝的这个来意之后,台长就让手下研究该怎么样来提供帮助。因为魏敏芝确实没有钱,也不可能登广告,于是他们就决定做一个特别节目来谈一谈关于山区乡村的这个教育问题。因为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还是有一份正义感和善良,希望能够把一些社会问题加以解决。正好魏敏芝这个社会问题在这个时候就到了这个临界点,是一个可以运作的项目。主持人带着魏敏芝面对镜头的时候,魏敏芝不会表达,此时愚者又再次显露了出来,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替她圆场。但是当主持人邀请她对着镜头说心里话,想象是对张慧科说话的时候,这几天的疲惫和坚持在此刻化作了一个很强烈的情绪,她含泪说:“张慧科,你究竟跑哪儿去了呀?”就这么一句朴实的话,可以让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看电视的也好,我们正在看电影的也好,都被她感动流泪了。
张慧科那个小家伙,其实在流浪的过程中间,也还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虽然说是那几天也过得很苦,衣食无着,但是小吃店的老板收留了他,然后让他可以帮忙干点活儿来换取自己的食物。电视在全市的播报,就使得张慧科终于被找到了。然后电视台这个特别节目的感召力,使得一些单位和民众,也捐助了这个山区学校一些钱和文具。电视台就派车送魏敏芝和张慧科胜利返乡,带了很多捐赠的物品以及捐款,就回到了他们这个乡村。村里的老百姓都出来像看热闹一样来欢迎他们的归来。可以说,魏敏芝的这个倔强和坚持,居然得到了一个她可能完全没有料想到的很好的回报,她不仅找到了走失的学生,还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倔强者最终一定会得到这样的一个回报吗?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让大家来回答。那么很自然的大家也会说“不一定吧”,那这就是原型和原型意象的差异,或者说精神和现实的不同了。原型是在精神领域的,原型意象可能是精神领域和现实领域的一个连接,并且在现实中表现为具体的事物。
愚者作为一个原型来讲,祂肯定会有一个到处碰撞的这么一个过程,因为祂需要探索自己的这个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界限,祂会到处碰撞,在到处碰撞中肯定也会有一些焦虑、紧张,以及冲突的发生。但是最终作为这个愚者原型来讲,从精神性的这个角度来讲,祂的焦虑和紧张肯定是能够得到缓解的,最终境遇会为愚者原型让出一条发展之路,让祂成为祂自己的。任何一个灵性的事物,都具有发端的自性原型啊,祂都有这个能力成为祂自己,而愚者只是祂的一个早期的化身。因为祂和这个境遇之间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所以在祂完全不熟悉的时候,祂只能是无知无畏地去试探,最终当境遇为祂让道的时候,祂也就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实现了祂自己。所以最终可以看到愚者其实是自性的一个早期表现,但自性本身是一个智者。愚者和自性是一体两面。首先表现为愚者,那么最终我们会看到祂其实好像是一种大智若愚,最终能够去找到真正的这个自己,达成自己的真正的目标。
但是在原型意象这个层面上或者落实到现实世界的层面上,无数愚者其实在经历着失败,就像这个魏敏芝到处碰壁的那个阶段一样,结局总是焦虑和紧张能够得到缓解的。但是焦虑和紧张得到缓解的境况可不一定都是福报。有的时候可能就是在现实的这个业力得以实现了,那么也就结束了,或者说难听一点,也就是说彻底地失败了,或者是连生命都丧失掉了,这个事也就不用去折腾了,到这里就画了一个句号。这种彻底失败其实也是焦虑和紧张最终得以缓解呀,因为它是结束嘛,他只不过是投入了死神的怀抱。在无意识的水平上,我们无从也无需去区分成功和失败。这种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区分只对我们有情世界有意义,在意识中有意义。所以愚者原型意象的命运可能就不像愚者这个原型那样一定会得到福报,他可能真的就是彻底地归于失败和寂灭。因为无知无畏,碰得头破血流,最终可能销声匿迹。那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敏芝这个故事本身是按照愚者原型的轨迹在走,她是一个幸运的愚者,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相信所有的愚者都会像魏敏芝这样的幸运。
在我们社会现实里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在山区里面还有那么凋敝的学校。张艺谋这部电影,其实起到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就是使得我们的政府和民间都开始重视这些被遗忘的学校,然后很多人在这几十年里,在全国各地老少边穷地区建立了很多希望小学。很多希望小学都是由民间资助捐款来完成的。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其实看到的是政府的用力不足,跟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教育的投入是严重的不足,这方面是有数据的。可以看到中国在公务员的薪酬上所花的钱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在教育上的投入却很低,这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按道理是说人民政府为人民,像这些牢骚话,我觉得说了可能也不是很有用。我还怕说了以后吧,有些政府人员听了以后耳朵不舒服,然后还禁止你说出这种声音,甚至跟你倒行逆施,给你添麻烦,然后使得该得到帮助的人更加难以得到帮助。我觉得这样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但是我们仍然要说一说这个问题。我相信毕竟有一些政府的人员还是有良心的,也是愿意办实事的,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让老百姓得到一些实际的好处,让象魏敏芝这样的愚者不用成为一个牺牲者,成为一个祭品,而是得到她本应有的福报。
我们也看到,其实愚者想得到福报是需要跟境遇资源有一个良好的接触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以这种方法在境遇中去努力,但是找到一个重要的关键的点儿也很重要。那魏敏芝就是碰巧地到了这个点儿,就是电视台的这个点儿,而且这个电视台的门房女士其实在这里边起到了也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假如没有这个门房女士对她的拒绝,而是予以放行,她就得承担违反规定的责任风险,那魏敏芝到了二楼这个寻人广告恐怕也未必能够做成,她就会重新回到大街上去找人,最后可能连自己也下落不明。假如这个电视广告做成了,哪怕不花钱去电视台登一个寻人启事,那也未必比做一个特别节目更有效,能够找到这个张慧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那个门房女士对魏敏芝的拒绝恰恰成全了这个愚者去撞大运。因为使得愚者可以放手一搏,再进一步地发挥她的这个倔强和坚持,然后感动到真正的上帝——“人民”。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关于这个电影可能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欢迎大家继续交流,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