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讲座与报告 >> 意象·弃儿(4)哥本哈根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49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辰悦
2018.7.11
不久前在检索一个东西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电影评论信息,《哥本哈根之旅》这部电影引起了我一个兴趣,我就下载来看了。结果一看,发现它跟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弃儿的主题关系很密切,而且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弃儿形象,就是父亲的弃儿。我就仔仔细细看了两遍,这个电影让我非常的感动。虽然说它没有得到比较高的网友评分,但是就这个电影本身的质量,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是一部很用心拍摄的,很细腻,很有文学味道的电影。泛泛来说的话,可能一些评论家就会谈到现代西方青年的精神苦闷、无聊感、无根感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比较社会面的,或者说社会学意义上的评论吧。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我从中看到的是那种弃儿情结所导致的种种个性和命运的明显特点,其中颇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我们还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吧,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遍,随时在故事中间,我可能会插入一些跟心理学有关联的看法和视角。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美国游客维尔•拉斯马森和他的朋友杰里米坐在哥本哈根街头的河边,因为杰里米带女伴珍一起旅行而争吵。夜晚,杰里米和珍做爱的声音在隔壁喧嚷,令维尔欲火难耐,倍感孤独。他去敲门,打扰朋友,被朋友骂走。他去到酒吧,过一会儿,珍下来找他谈谈,说:陪他来丹麦寻亲是出自善意,是好心。维尔不领情,甚至言语侵犯珍。他说:“当初在纽约第一次见到我和杰里米的时候,你其实是想跟我去做爱的,要不要我们现在去卫生间吃个快餐?”珍就被激怒了,愤然离去。维尔随即勾搭一个当地女子回房间滚床单,故意弄出大声报复杰里米和珍。次日早晨,杰里米和珍就离开酒店,与他分道扬镳,给他留了个条,声称前往英国结婚。
等到一夜情的女子离开以后,维尔去吃早餐。读着杰里米的留言,维尔觉得很沮丧,团成一团,扔掉。然后从身边拿出一片纸张已经泛黄的便签,但他无法读懂上面的丹麦文,这便签是他被困扰的原因,也是他万里迢迢来丹麦寻亲的依据。另一个依据是装在信封里的一张学生练习纸,上面是一段遗留几滴泪渍的丹麦文信件,看得出来出自一个孩子的手笔。
一个餐厅女招待捡起了维尔扔掉的那个留言条交还给他,但他很不礼貌地说:“你自己留着吧。”一抬头却发现是那个之前在办理入住时曾留意到的甜美可人的绝色美女,于是立刻换成笑脸,请求对方帮忙。在慌忙中美女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污染了放在桌上的写有地址的旧便签纸。维尔因为地址被污毁就跟美女翻脸,急了,女孩其实已经记住了地址,依然好心地告诉维尔,并为他在地图上做了一个标记。过程中可见维尔很是粗鄙无礼,但女孩虽然生气,却好像不太计较,依然对他说:“欢迎你。”只不过,这句话也是带有某种情绪的。
整个白天维尔都在寻找地图上的那个地址,但言语不通,鸡对鸭讲,他连门都没摸到。他沮丧地来到一个叫狐狸宾馆的小旅馆,要了一杯咖啡,试图跟一个来自纽约的美女搭讪调情,结果人家却有个更美的女伴要结伴去盒子俱乐部过夜生活,随即起身离去。在维尔非常失望的时候,又被一个男同性恋者搭讪猎色,他觉得倒霉到了极点。他到电话亭给好友杰里米打电话留言,一边说着珍的坏话,但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实在觉得太空虚了。
现代人对孤独感的低耐受性和对旅行生活的高渴求,背后都有着弃儿原型的身影:一方面,人类离动物本能样式的生活越来越远并加速远离,在抛弃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厌弃,人在加速异化,追求独立自由就要承受其背面的孤独和受困;另一方面,现代人口生育和抚养中亲子分离创伤也是愈发严重地普遍化。为了产妇休息好,产房对婴儿编号统一照看,迟滞婴儿回到母亲怀抱的时间,却不知道会形成婴儿的“被抛弃感”创伤并潜抑到内心深处,腐蚀最基本的信任感和依恋。成年之后,当年的婴儿再次面临“新生”,从家庭向社会的出生,所唤起的应对经验就正好是“被抛弃感”,投射和抗拒的结果就是被抛弃或主动抛弃。于是以人为客体,就是关系的肤浅、多变,而必然常伴孤独;以境遇为客体,就是漂泊或旅行,但仍然逃不开受困。
维尔百无聊赖地回到了住所,在门外再次遇见那个给他标注地址的甜美少女,开始抱怨她没标对地址,污毁了地址给自己添了很多麻烦。两人开始接近和熟悉。维尔就说出了原委,那污毁的地址是爷爷的,他自称从“加拿大”来哥本哈根就是为了寻找从未见过面的爷爷,他父亲出生在这个城市。少女向他保证地址没有记错,但说自己也许标错了,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她是故意标错,让维尔白跑一天。维尔哭笑不得。为了安慰他,少女决定带维尔骑自行车去找那个地址,她已经下班了。女孩的小动作,表达了一种无意识的想要介入维尔寻亲过程的冲动。她早就下班了,坐在酒店门外台阶上抽烟,唯一的理由就是等维尔垂头丧气地回来。而维尔到处自称来自加拿大以掩盖来自美国,这种拙劣的小把戏恰恰说明其基本信任感的受损。
他们找到的是维尔父亲的叔叔家。会面的氛围很冷淡,他的堂弟甚至提醒维尔,他随手吃的茶点已经过期了。从叔祖父那里得知,爷爷当年是一个纳粹党人,二战胜利后遭到歧视,被监禁过,家里人也遭到了虐待,早已经断绝了来往,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叔祖父令孙子拿出一叠照片,其中有一些是维尔父亲幼年的。他说,当年他们拍了一些照片,冲洗了几张送到监狱交给他爷爷,就是这些。叔祖父说,这些照片你可以留下,就把这些照片交给了维尔。线索在这里中断了。女孩建议他上谷歌,就径自回家。这一段说明了,因为爷爷当年参加纳粹党,使得家族在纳粹败亡后产生分裂。我们不知道这位爷爷参加纳粹党当年是因为个人信仰还是为了保护家族运势,但在纳粹势力当政的时候对家族安全客观上还是有保护作用的,但也种下了祸根。家族似乎也没有能力在爷爷被惩罚之后达成新的和解。那么,这种根上的分裂就会在后代那里演变成冷漠疏离。人类繁衍的历程中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分裂无数次地发生着,这是人们之间感到陌生,种族之间感到隔膜的根由。
维尔回到宾馆,写了一封没有收件地址的Email,是写给他的父亲的。信中他表达了他的困难和沮丧,以及被坑的一种感觉。恼恨之下,他一拳击碎了笔记本屏幕。实际上没有人真正存心要坑他,所有的坑都是双方凑到一起挖成的,他自己要负更多责任。女孩错标地址,跟他的粗鲁有关;叔祖父的冷淡也跟他的无礼和充满不信任味道的盘诘、以及对翻译的疑虑有关。他的堂弟把他说的“操/你(Fuck you)”直译给叔祖父,老人生气地给了孙子一巴掌,对来客自然也就失去了好感,遑论亲情。
次日早餐时间,那个美少女看见维尔,说:“哦,你还在这?”维尔拿出一张照片对女孩说,照片上孩提时代的父亲在笑。他说:他一生都没见过父亲笑,在他十四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他,而去年他去世了。女孩说:自己一出生就没有父亲。那个意思是“我比你更惨”,但说的时候面带微笑。维尔说: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这封他父亲八岁时写的,但没有寄出的信,以及地址。维尔拜托女孩翻译一下丹麦文信件内容,女孩浏览过,声称内容很温馨,说:自己很想念哥本哈根,这里永远是他的家,等他成家了,希望弄明白自己为何微笑,等等。维尔听了满腹狐疑。女孩拿起那张照片说:那个背景建筑是蒂沃利的一处城堡,可以立刻去看看。维尔觉得被女孩套牢了,牵着鼻子走,但是却很兴奋,因为他无法抵御女孩的性魅力。他在路上不无得意地给在伦敦的杰里米打留言电话,并有意留下了女孩的电话号码。那意思是:老子也有女人陪,不稀罕你了。
他们来到维尔父亲当年站的地方,女孩让维尔在同一个位置留下一张照片,维尔有点不情愿。两个年轻人去坐摩天轮,隔着海峡眺望瑞典,在大街上漫游,维尔向女孩请教丹麦语的一些常用语,两人合吃一根冰棍,越混越熟。当女孩专注地研究那些旧照片的时候,维尔却在偷看女孩的脸和丰满的胸部。女孩在一张照片背面发现一个地址,他们一起找过去,偷偷地潜入一个南亚移民家庭,在维尔父亲当年留影的壁炉前也留了个影,并发现了地板上刻的维尔父亲的名字和生日,丹尼尔•文特,1944年1月15日。他原以为父亲应该姓拉斯马森。趁主人还没回来,他们赶紧溜走。女孩两次要求维尔按他父亲姿势留影,有意拉近他与他父亲的心理距离,这能帮助他内心与父亲走向和解,但女孩更是要借维尔作为桥梁,去接近自己内心的神秘父亲。
女孩提议:找她一个在民政部门工作的舅舅,按照名字和生日去查找维尔的父亲。他们一路打情骂俏,讲讲臭事,掉个链子之类的,两人之间渐生情愫。维尔的眼神一直是不老实地看着女孩的胸部和屁股。路过一家艺术馆的时候,女孩说:“我要带你看我的秘密。”在艺术馆里面,维尔忍不住问女孩:“你究竟多大?”他的直觉是女孩年龄很小。女孩逗他说,她已经345岁,是一个吸血鬼,专门吸老鼠和游客的血;维尔说很想体验一下被女孩咬脖子的感觉。在二楼展厅果然有个大理石头像与女孩长相一模一样的,连黑痣都长在同一个地方,但却是一件一千年前的艺术品,令维尔非常震惊。女孩让他闭上眼睛,左右手同时抚摸雕像和她的脸。维尔难以自持,想要捧吻女孩的时候,女孩手机响了,她舅舅回电话了。这里出现了吸血鬼原型,这个原型与丹麦人鱼是耦合的一对。女孩热情无私地帮助维尔寻亲,就好像丹麦人鱼一样倾情奉献自己。但另一面,她也带着自己的秘密紧紧抓住维尔,体验着某种接近父亲的神秘快感。
他们一起来到女孩舅舅的办公室,他们查到了丹尼尔•文特,但查不到丹尼尔•拉斯马森。舅舅叫女孩伊娃。我们在这里知道了女孩的名字。舅舅认为伊娃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不必在旅馆实习,言下之意是:你怎么揽上这个活儿,他不喜欢满嘴跑火车的维尔。维尔还在自称来自加拿大。
离开舅舅的办公室,他们来到河边继续研究怎样才能找到维尔的爷爷。伊娃不小心扎了一根木刺,维尔帮她挑出来,一边询问伊娃:在旅馆是否是大学实习?没想到伊娃说:自己才上初中,准备升高中,是暑期打工,她才14岁。这让维尔大为惊讶、失落和难以接受,他不可能把伊娃带上床了,否则是重罪,他不相信伊娃说的是真的。他随手把叔祖父给他的照片甩了一地,开始大声地抱怨他的遭遇:什么杰里米去伦敦结婚抛下自己啦,他来哥本哈根寻找自己唯一的亲人居然是个纳粹啦,而喜欢的人才14岁等等……伊娃赶忙捡起照片,怕被风吹走,责备维尔的脆弱。在伊娃的鼓励和建议下,他们去教堂查丹尼尔的洗礼记录,以便找到维尔祖父更早的住所。在等待神父的时候,维尔说:耶稣的死法太可怕了;伊娃说:她最怕的死法是被鲨鱼吃掉。他们在讨论生命和死亡。他们从神父那里拿到光盘数据,回到酒店检索,查清楚了祖父托马斯•文特的旧居在斯卡恩,是丹麦北部一个尖角半岛。
找到维尔爷爷的下落,伊娃比维尔还要兴高采烈。维尔就忍不住要挑逗她,伊娃说:你严肃点。她建议,第二天再去见爷爷,当天可以花点时间看看他父亲那些照片上的景点。维尔就问:“为何你对找我爷爷的事情如此积极?”心想:你比我还积极。伊娃说:“我甚至没有我父亲的照片。”维尔觉得自己碰到伊娃的痛处了,赶紧说“对不起”。维尔说:“我其实对我父亲为何微笑并不很感兴趣,我心里的感觉更象我父亲的这张照片,他也曾经给我照过这种姿势的照片,你知道的,这个姿势(双手抱于胸前),似乎在说‘我不需要你,我可以照顾我自己’。”照片的背景是哥本哈根标志性的雕塑丹麦美人鱼。伊娃对维尔说:“我撒谎了。”维尔立刻以为她撒谎的是年龄,跟伊娃闹了起来。伊娃说,她没有告诉他,他父亲给他爷爷写的信件的真实内容。维尔很生气,正要责问她,门铃响了,是杰里米。伊娃想趁机离开,被维尔强留住。寻亲的过程如果没有伊娃的推动和投入,维尔很可能就知难而退了——他有一大堆现实的烦恼在羁绊着他,还有花花世界在助长他的迷失,寻亲也许还是逃避现实、旅行猎艳的借口,一箭三貂的如意算盘。美丽的伊娃介入让他正中下怀,只是,令他烦恼的是伊娃可能真的只有14岁。但是,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三人一起来到一个卡拉OK厅。杰里米说,到了伦敦,珍妮就提出跟他分手,根本没有结婚的事儿,她只是存心要把杰里米从维尔身边带走而已。她把他甩了,她把对维尔的愤怒都迁移到了杰里米身上,要他在朋友和爱人之间做选择。杰里米抱怨和诉说失恋痛苦的时候,伊娃上台唱歌,而维尔根本没心思听杰里米抱怨,他的关注完全在伊娃身上。他敷衍杰里米说,去找个妹子打一炮就没事了。这可能也是他自己惯用的逃避和迁怒方式。
傍晚,三个年轻人骑自行车穿行在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他们要去海边看美人鱼。途中休息的时候,伊娃讲了一个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安慰失恋的杰里米——失恋就像斯卡恩角的海流,一股向东一股向西,它们相遇但没有迷失各自的方向。杰里米听了很感动,说:比维尔的建议好太多了,然后就故意揭发了维尔的建议是“找妹子打一炮”。维尔觉得十分尴尬,为了逃避尴尬,故意摸伊娃的大腿说“鲨鱼来吃你了”。伊娃大怒,决定离去,她受不了维尔的粗鄙。维尔连忙央求,千劝万哄,又把伊娃哄回来。一路胡闹,天黑才到美人鱼礁石景点。维尔在黑暗中让伊娃用闪光拍了一张模仿父亲姿势的照片,然后又拍了一张张开双臂的照片。杰里米问“在干嘛呢”,伊娃说:“他在跟他父亲说话”。这第二个姿势是开放的,想要某种拥抱的姿势。他的拥抱意识层面上是指向伊娃的,而在无意识层面上经由伊娃的桥梁指向了早年的重要客体:父亲。
他们来到街头。维尔在给伊娃脸上画上胡子,这个细节隐喻了伊娃作为父亲客体的桥梁作用,可见编剧颇具功力的细腻。维尔提议大家去盒子俱乐部玩。伊娃说,她认识一个哥哥,是那里的酒保,可以免费酒水。杰里米翻看那些照片时,维尔高兴地说:“伊娃帮我找到了爷爷。”本来气氛很轻松,但杰里米问伊娃多大了,伊娃犹豫一下说:14岁,马上就15岁了。杰里米突然就对维尔很生气,他认定维尔干了违法的事情,两个朋友翻脸大吵起来。杰里米表示自己非常的失望,认为维尔劣性不改,又用随便泡妞的方式度过心理低谷,如今居然泡未成年少女了!吵着吵着杰里米说出了维尔言语侵犯珍的心结,两个朋友为此大打出手。杰里米离去,伊娃也趁机闪人,留下维尔孤零零地在夜晚的哥本哈根街道上。他骑车狂追伊娃,但完全不知她走了哪条道。他恼怒地摔砸自行车,这自行车还是在胡闹的时候从一对情侣那里抢来的计费车,就像我们国内的摩拜单车一样。
他独自来到一个酒吧喝酒听歌,觉得无聊。他走到街头,顺走别人餐桌上的酒杯,还是无聊。他故意碰撞行人,人家不理他,依然无聊。孤独感煎熬着他。最后他来到一座立交桥上,一张一张地毁坏、扔掉他父亲的那些照片,直到最后一张,那张父亲在美人鱼礁石前抱着双臂的照片,他想用打火机点燃。这时一个行人,一个中年妇女喊住了他。他做出威胁的姿态,吓走了那个妇女。他就像照片上的那个弃儿一样,难以建立与这个世界,与他人的连接。
万般苦闷,他来到电话亭,给伊娃打电话,声称自己已经拜访过爷爷,对伊娃的相助表示感谢,想约她出来到盒子俱乐部玩作为正式告别,如果不方便,就祝她快乐平安。他离开电话亭之后又迅速回去追加一个电话,声明自己的祝福不是气话,是真诚的。他的心灵在哀求,伊娃,别抛弃我!
然后,他就摇晃着前往盒子俱乐部。他在吧台上试图搭讪一个美女,猎个女色,人家没理他走了。但立刻有个美女扑过来抱他,惊喜地说:“原来是你啊!”他定睛一看,是在狐狸宾馆试图搭讪过的那个纽约女孩,他们开始调情接吻,另一个更美的女孩也加入进来吻他。他突然觉得不舒服,他成了被猎的男色了,接下来几乎必然是三个人玩3P鬼混一夜。他说他不得不走了,匆忙离开了那两个跟他一样寻求艳遇的年轻女游客。刚走到门口,一头撞见了伊娃。伊娃接到他的电话留言和信息,赶来会面,借口是要交还他父亲写给他爷爷的那封信。
维尔嫌这个地方嘈杂,想带伊娃离开,伊娃却坚持要进去玩,维尔的道歉已经让她心无芥蒂,他们玩得很投入,就像两个纯真的小孩子。在跳舞的时候,伊娃让维尔闭上眼睛,然后吻了他,说“这是鲨鱼之吻。”维尔说:“你想让我惹麻烦吗?”伊娃向他保证不会有麻烦。然后他们就去吧台喝酒。当维尔又被纽约的美女缠住的时候,伊娃却被一个男人带走,维尔就追了出去。那个男人正在和伊娃说话,让伊娃回家,伊娃拒绝。维尔上去干涉,那个男人推开了维尔。维尔趁男人转头和伊娃说话的时候,一拳打在男人的裆部,把那个男人打倒,然后拉着伊娃就逃。伊娃告诉他,那是她母亲的男朋友,貌似在充当她的父亲这样一个角色。
他们俩从打架现场逃走,回到宾馆,但前台管理员故意刁难维尔要求登记伊娃的证件。管理员是在报复维尔在入住的时候不停粗鲁按铃抗议他正在接听其他客人的电话。既然无法回到宾馆,伊娃决定带维尔回家看看。他们悄然摸进门,担心吵醒伊娃的母亲。正当伊娃想拿东西的时候,母亲的男友回来了,母亲出去,两人发生争吵。伊娃和维尔趁机就逃了出来。两人骑行在哥本哈根的大街上,直到晨曦初现。他们再次回到宾馆,这次维尔学乖了,独自去前台取钥匙,然后开后院的门放进伊娃,躲开了前台管理员。
在房间里,伊娃主动地吻维尔,维尔却避开了。伊娃说:“那么,天亮以后,你就可以去斯卡恩看你的爷爷了。”维尔反问:“那你怎么安排?”伊娃说:“我就像树上落下的叶子,风吹我到哪里就到哪里。”她问维尔:“你想要我吗?”维尔肯定地说:“是的。”她开始脱衣服,并脱掉了维尔的上衣,但在轻柔拥吻间,维尔却用床巾裹住了她的裸体,只是轻柔地抱着。他从来没有这么温柔地对待过一位女性,这一次,他是真的爱上这个还差几天就满15岁的女孩了,但他不想犯法。一向好色随性的他,此时表现出纯情真爱的善意和温和。真爱,能让粗鄙者变得斯文,粗鲁者变得斯文,浮躁者变得沉静,自私者变得利他……
伊娃早晨醒来,发现维尔柔情地凝视着她。维尔把她的手机交给她,上有她妈妈男友的五个未接来电。我们不禁担心那个试图充当父亲的男人动机不纯,对伊娃关注过多了。
他们来到河边。维尔说:他其实见到过他父亲的笑。14岁那年,父亲带他打完棒球,一起去餐厅,父亲说从今往后一切都会变样,当他进门的时候转头看父亲,父亲对他微笑。然后他父亲就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直到他去世。维尔问伊娃:“什么样的混蛋才能在遗弃孩子的时候对他微笑?”伊娃说:“也许他有信心,但不知道该如何做。”伊娃很可能说出的是关于自己的父亲的某种想象。但维尔说,他但愿那天从来没有发生过!他对伊娃说:“你该回去了。”伊娃说:“我把你父亲七岁时给你爷爷的信读给你听吧。”信件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爸爸,自从我们搬到这里,我就没有开心过。马斯带我到哥本哈根到处走走,要我为你在照片上表现得快乐一点,但我不快乐。我们现在在美国,我讨厌这里。我在班上尿裤子了,因为我不知道“上厕所”该怎么说。我恨这里。你想知道我还恨什么吗?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你!如果你想我了,别,因为我不想你!丹尼尔。
听完信,维尔站起来来到河边,望着大河,抑制着自己的情感。伊娃起身上前轻轻地拥抱他。维尔轻声地说:“谢谢。”伊娃骑车离开。维尔望着她的背影发呆。维尔已经清晰地贯通了两代父子的情感隔离之痛,体验到了父亲的感受,但同样的生命尊严感依然习惯性地阻止自己宣泄。还剩下一件事需要完成,就是把父亲当年未发出的信送达到爷爷手中。
伊娃回家,母亲男友在刷房子,拦住她小声说话,貌似要订立某种攻守同盟,被她拒绝,严辞不许他的手碰自己。她到里屋客厅,躺倒在妈妈的腿上,妈妈抚摸她的头发。这种温馨的母女交流场景或许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因为她已经长大,并且恋爱了。借着帮助维尔追寻父系血脉的过程,她找到了一条新的亲近父亲的道路,有勇气不再需要妈妈的男友来扮演俄狄浦斯情结中的异性客体了。在年长的维尔身上就可以嗅到某种类似“父亲”的味道,既有性的吸引,又有父兄般的呵护。
杰里米到酒店找到维尔的留言条:哥们,纽约见,现在滚远点!杰里米几乎就是维尔的影子和镜像,他的存在一直是彼此之间自恋的投射,孤独的解药,也是胡闹时彼此壮胆的玩伴。维尔给杰里米的留言口吻说明他已经有能力从孤独感华丽转身走向独立性,但仍会珍视友谊。
维尔坐火车去斯卡恩。
维尔敲爷爷托马斯•文特的门,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拉开门帘好奇地打量他,然后消失,然后老人开门了。这个老纳粹看上很健硕,头脑清晰。维尔说明情况,把父亲在美人鱼礁拍摄的照片给他看,告诉他自己是他的孙子。老人承认自己有过一个叫丹尼尔的儿子,但说自己已经有五个孙儿在后院玩耍,言下并不打算认眼前这个孙子,就要关门。维尔让他等等,把父亲那封没有发出的信交给了老人。老人戴上老花镜,读完信,口气缓和了,问维尔:“你父亲过得怎么样?”维尔说:“他死了。”老人问:“他是一个好父亲吗?”维尔说:“不是,我猜他并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好父亲。”老人迟疑着要关门,维尔则犹豫着转过身去。我们不知道老人究竟有没有邀请维尔进屋。他们父系的血脉是否贯通了?但这已经不重要,因为信已经送达。老人虽然貌似情感枯竭,但读信的缓慢和仔细依然可以让我们相信他那颗父亲的心没有死透,只是毫无生机。或许,他还需要一点时间来慢慢进入哀伤,他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得没有情绪了,但身体还好。
伊娃在上课的课堂上坐在最后一排,正在看自己给维尔拍的照片,她脸上露出微笑。最后一张,是维尔拍摄的她在维尔房间早晨醒来之前的恬静睡姿。
维尔则漫步在斯卡恩角顶端的沙滩上,他见证了两条洋流的交汇和各奔东西。这是隐喻他和伊娃生命的交集?他会放弃这次的纯真的情爱吗?或者还是隐喻他和祖父的会面?我们不得而知,或者都是。但可以肯定,他们之间的爱不会有谁被吸血,也不会有谁化为泡沫。两个父亲的弃儿,彼此有了一段相互陪伴担当对方的行人的善缘,无论能否共同生活,也终身不会彼此抛弃。
父亲,应该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大路,通往天堂的大树。但托马斯•文特把丹尼尔•文特扔在了公共社会的门口,自己进了监狱,丹尼尔八岁,他改随母姓拉斯马森被带到美国;丹尼尔•拉斯马森把维尔•拉斯马森扔在成人社会的门口,遗弃自己的家庭,去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将弃儿的身份转交给了儿子。怎样成为父亲,成为男人,他们都缺乏榜样,缺少庇护。父亲的弃儿,他们需要在无知中摸索,他们感到伤心却不被鼓励表露,他们常常做出拒绝的姿态,埋藏真情实意。久而久之,他们就迷失初心,变得愤懑不平,甚至粗鲁无礼。有些父亲的弃儿由于没有父亲背影的遮挡,意外地获得广阔的天地,却变得薄情寡信,胆大妄为,比如说成吉思汗。维尔将父亲早年未发出的信件送达到了祖父手中,是重新恢复血脉链接?还是意味着某种报复?但无疑通过完成这样一件事情,他在心灵层面上与自己的父亲握手言和,并确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唯一的亲人。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与另一个生命,与伊娃的邂逅相逢,建立亲密,免于孤单。
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