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讲座与报告 >> 意象·英雄(4)荆轲刺秦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60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辰悦
2018.11.7
我们前面讲过英雄几个重要的特点:豪情满怀、豪气干云、有独特的技能、超乎常人的力量、有博大的胸怀,当然还需要有丰功伟业。历史曾经有过无数的机遇,但并不是每一个机遇都会被适当的人抓住,我们今天就要讲一个特殊的英雄——刺客荆轲。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庆氏,就是齐国著名的大夫野心家和阴谋家庆封。庆封败了以后庆氏家族四海飘零,其中有一支就到了卫国。荆轲在卫国人们称之为庆卿,到了燕国,由于口音的问题,燕国人就叫他荆卿,荆轲就因此而得名。荆轲作为一个立志成为国士的人——当然了,没落的贵族子弟所走的道路基本上也是成为一个士人——他就会跟天下所有士人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学会驾车击剑。读书、击剑是他的爱好。士人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学问去帮助国家,帮助国君,这叫出仕。中古时期士人游说干政之风是非常流行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很多士人的理想,那么荆轲也不例外。他去见卫国的国君卫元君,去贡献自己的学问和施政的理想,但是卫元君不能够采纳他。过了不多久,秦国攻伐魏国。那么作为魏国的附庸,卫元君就被驱赶到一个叫野王的地方,然后没过多久就把卫国完全地灭掉了。彼时,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又向南讨伐楚国,向北进攻赵国。卫国在当时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弹丸之地,小国寡民,只有等着被收拾的命了,而且卫元君的前任其实就是被它的邻国魏国给收拾掉的。那么当卫国彻底谢幕,终结了它的国祚,荆轲也就不得不出去走走了。
途经榆次的时候,与天下闻名的剑客盖聂去论剑,所谓论剑就是比试剑法。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转身就走。旁人就说:“要不要把他叫回来?”盖聂说:“不用了,跟我比剑,比不上。我对他盯得目光凶一点,他肯定就已经逃跑了,不敢在这呆着。”让人试着去找荆轲,荆轲果然已经驾车离开榆次。盖聂说:“你看我说得对吧,就是因为被我盯了一眼。”荆轲不是很善于处理这种冲突性情境。当然也有人说,他和盖聂是道不同不相与谋吧,是一种洒脱,但是不告而别至少也是不礼貌的。所以我觉得剑术不精,有可能就是他的一个短板,最终他可能就会在这上面栽跟头。
照这么说,荆轲的剑术确实不咋地。但是另一方面,我隐隐约约觉得荆轲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一种敏感。荆轲的才气也许不在剑术,而在于施政,国士之才,读书人,但是他眼光放在卫国,恐怕也是一个小才。但是话说回来,他可能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脱离自己的祖国去大国施展抱负。像韩非、李斯、苏秦、张仪这些人,他们往往不在自己的国家效力,而是背井离乡、“背叛祖国”去一些更有希望的国家,不是荆轲所认可的做法。忠义是士人该有的价值观念。但他好像是拿不准要不要,或者能不能出人头地。我想象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失去故土的浪子,既享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又不免孤苦和惆怅。他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又害怕艰险的命运。
荆轲游历到邯郸。看看荆轲的路线,从榆次到邯郸,其实都是在晋地,那就是从故魏的榆次到残赵的邯郸,越来越接近难以振兴的燕国了,这就是他的路线。在邯郸有一个人叫鲁句践,是当时的一个豪侠。他跟荆轲赌博,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对荆轲大声地怒吼,荆轲就默然逃跑了,再也不跟鲁句践见面。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到,他再次不能很好地处理冲突,采取逃避,不告而别,所以我就要问了:是不是荆轲先生有一种自恋,他不容许被别人侵犯,他心气高傲,而真正卷入冲突却没有胜利的把握?或者缺乏求胜的决心?当一个人躲开一些人和事,自然也就收窄了自己的生活领域,而他恰恰是渴望舒展的。因为不擅长处理冲突而自我限制,这样的个性可能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承载自己的欲望和才华,并在紧要关头掉链子。
荆轲来到了燕国,跟燕国集市上的一个屠狗为业的壮士——是一个很强壮的人,还有击筑者高渐离——击筑就是击打一种乐器,这种乐器很像是筝,是古代的乐器,现在已经失传了。荆轲爱喝酒,天天就跟屠狗师傅,还有高渐离在市场上饮酒。喝得烂醉以后,高渐离就击筑,敲打他的乐器,荆轲就放声唱歌,他们过得很快乐,当歌唱到高潮以后,又会相互拥抱地哭泣,旁若无人。这或许是他过得最放浪形骸的日子了。
荆轲虽然天天喝醉,但是他依然是喜欢读书,有的时候会把自己关在住处,不出门。跟他交往的人都是一些豪侠之士。他到燕国的时候,燕国有名士人——当然这位士人已经隐居在燕国了——田光先生,也非常地看重他,认为荆轲不是一个平庸的人。驾车出游的贵族子弟荆轲与平民豪侠为伍,其实也说明了他的落魄和颠沛流离、贫困、心情郁闷。他真的很需要被高看和被认同,也需要有地方喝酒吃饭。但是读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也是荆轲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连书都不读了,恐怕也就不会被田光所看见了。田光才是他真正需要结交的那个阶层。
当时天下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燕太子丹从秦国逃亡回到了燕国,他本来是作为燕国的人质在秦国居住,他是燕王喜的儿子。早年他也曾经在赵国当人质,而秦王嬴政也是出生于赵国的一个人质。在年少的时候,嬴政和燕太子丹还是朋友,他们两个人处得很好。等到嬴政成为秦王,而燕太子丹成为秦国的人质之后,秦王嬴政却并不善待燕太子丹,所以太子丹就觉得很失望,然后就逃回燕国。他回燕国以后,就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报复秦国的机会。他心里对秦国既有仇恨又有恐惧,当时秦国在逐渐地攻伐东方六国。燕国也曾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助纣为虐,从赵国背后插刀,结果被赵国打成狗。燕国的国力还不够强盛,所以他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去攻击秦国。而秦国经常出兵函关以东,讨伐楚、韩、赵、魏,攻城略地,蚕食诸侯。唇亡齿寒,燕国的君臣都很担心,有朝一日大祸临头。
燕太子丹于是就去请教他的太傅鞠武,也是他的早年启蒙老师。鞠武对他说:“现在秦国已经威胁了韩、赵、魏三晋之地,北到甘泉、谷口,南到泾、渭,有西蜀、汉中的富饶,还有陇右等地,人口众多,兵备充裕。如果他想要攻城略地,那真是易如反掌啊。现在如果去反抗和攻击秦国,那就好像是去捋虎须、逆龙鳞啊。”那燕太子丹就说:“那怎么办呢?”“那就得从长计议了。”
秦国的大将樊于期跟秦王闹僵了,家族都被秦王屠杀。樊于期逃到了燕国,太子丹收留了樊于期。这个时候鞠武就劝他说:“不行啊,秦王非常的残暴,对燕国已经有很多的愤怒,现在樊于期又来了,收留他肯定会招致祸患。希望你尽快地把樊於期送到匈奴,这样也就不给秦王任何借口。然后我们要跟韩、赵、魏相约,跟齐、楚相连,北面要跟单于搞好关系,才可能转危为安。”太子丹说:“鞠武啊,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旷日持久啊,我心里边根本就是一片浑沌,而且我也没有把握这样做能不能行。现在樊于期处于穷困之中,投奔到我这儿,我不能因为害怕秦国就把他交出去。希望你考虑别的办法。”鞠武就说:“哎呀,看来恐怕只有最后一个办法了,你去找田光先生吧。或许你可以跟他探讨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来。”“那太傅既然你认识田光先生,能不能引荐呢?”鞠武说:“可以。”
联络上田光先生,田光来到了太子丹这儿。太子丹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是心情非常的急迫,他只想孤注一掷。其实太傅的远见卓识也是要打上引号的,肯定是不够接地气,难以实施的。在那个时候,诸侯已经很难合纵了。合纵也未曾实质性地伤害到秦国。比如说前318年公孙衍曾经联五国之兵攻秦,无效;前287年苏秦也合东方五国之纵攻击秦国,仍然无效。然后就再也没有大动作了,秦国越来越强,六国越来越弱,连横讨好秦国的倾向反而越来越成为主流了。
回头说太子丹见到田光,倒跪着迎接田光,给田光极高的礼遇。田光坐下来以后,太子丹让左右都避开,然后说:“燕国和秦国已经势不两立,先生应该是知道这点的。”田光就说:“我当然知道啦,可惜我已经很老了,我已经没有办法再为你效力了。要不然我给你介绍另外一个人吧,我一个朋友荆轲,正当少壮,能够帮你试一试。”太子丹说:“这事可机密了,千万不能泄露,因为我想图谋刺秦。先生既然认识荆轲,能不能把他介绍给我?”田光说:“没问题。”离开的时候,太子丹一再告诫田光说一定要保密,田光笑了笑说:“放心。”
田光驮着背去见荆轲,他确实很老了。他说:“我和你相交,关系很不错,整个燕国都知道。现在太子丹希望我去帮他做一件秘密的事情,可是我已经实在太老了,所以我就向他推荐了你。”荆轲说:“好的。”田光说:“太子丹特别怕这个事情泄密,我觉得太子丹不能够完全地信任我。那么如果我想做点什么事情,别人还不信任我。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侮辱。”于是他说:“你现在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他随即就拔出剑来自杀了。田光死了,这是一条沉甸甸的人命啊,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荆轲时来运转,但是再也不能逃避命运了。那个天天能够在集市里边喝醉酒唱歌的日子恐怕也就到头了,他不得不接下“英雄”这顶无比荣耀却又锈迹斑斑的、沉甸甸的铁帽子。荆轲的虚荣得到满足,自我要膨胀,但他显然并没有充分地做好准备。这个使命来得太快,他看不清楚他还需要做哪些努力,而天大的秘密就是天大的压力。
荆轲去见太子丹,告诉他田光自杀了。太子丹跪下来流下眼泪,然后过了好久才说:“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是因为有一个重大的密谋,田先生以死明志哪里是我所期待的呀?”当荆轲坐定以后,太子丹就避席跪下来磕头。“田先生不了解我是多么的不成器,但是他还推荐了你,这看来是上天在怜惜我们的燕国,不抛弃我们。秦国一直贪心不足,如果不掠夺天下,统一海内,他不会停下来。大将王翦和李信的兵已经快到了燕国的边境,诸侯都战战兢兢啊,没有人敢违逆秦国的意志。所以我的计划是我想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以重利去引发秦王的贪心,得到一个接近秦王的机会去劫持秦王,让他把所有侵夺诸侯的地方都吐回来。就像当年曹沫劫持了齐桓公,从而讨回了鲁国的三郡一样。如果实在不行就把他刺杀了。如果秦王被刺杀了,他的大将带兵在外而内部有乱,上下猜疑,那时候诸侯再合力破秦,天下历史就要改写了。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把这样一个计划托付给谁,希望你能够仔细留意。”沉默了好久,荆轲说:“这真是国家的大事。我的能力不足啊,恐怕不足以担当大任。”太子丹就坚持不停地磕头,一再请求,最后荆轲不得不承诺答应下来。
于是荆轲就被尊为上卿,住上特别豪华的大房子。太子丹天天到荆轲的府上来,送上美食,送上宝物,送上美女来满足荆轲的任何欲望。可是过了很长时间,荆轲看起来没有一点要出发的意思。而战场上不停地传来坏消息,秦将王翦攻破了赵国,把赵国纳入囊中,已经屯兵于燕国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就请求荆轲说:“秦兵很快,朝夕之间就会渡过易水河。那个时候,哪怕我仍然要侍奉你,恐怕也没有时间了。”荆轲说:“其实不用你说,太子殿下。我本来也想来找你。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办法接近秦王。”太子丹说:“那怎么办呢?”荆轲说:“有一位樊将军,樊於期,秦王悬赏千金、万户,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头颅。如果用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的督亢两个地方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肯定会愿意见见我,这样我才有机会。”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真的是不忍心因为我们的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希望你换个主意。”
其实荆轲可能真的没想好,但是他也不着急跟太子丹沟通。他要等太子丹急着来找他,那么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提出强人所难的计划来。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于是就私自去见樊於期。他说:“秦国跟将军之间的过节,可是非常的深了,你们是血海深仇啊!父母、宗族都被杀掉了,现在还用千金万户来求购你的脑袋。该怎么办?”樊於期仰天叹息,流着泪哭着说:“我每每想起这些事儿来,痛入骨髓呀,但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来报这个仇。”荆轲说:“现在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燕国的忧患,也可以替将军报仇。怎么样?”樊於期就说:“说给我听听。”荆轲说:“我希望能够得到将军的脑袋去献给秦王,秦王这样才会愿意见我,那么这个时候我就有机会抓住他为将军报仇,而且替燕国伸张正义,你觉得呢?”樊於期果然是一个正人君子,而且在这个时候,为了报仇他也什么都想开了,他就立刻自杀。
太子丹听说樊於期自杀,赶紧冲过来抚尸痛哭,非常的悲伤,但是已经无可奈何。于是就把樊於期的头颅用防腐处理,用一个盒子给装了起来。这是第二条人命。人家都那么舍命了,你还能不舍命吗?其实对于荆轲来讲,这个问题早就已经摆到了自己的面前。太子丹舍不得田光,舍不得樊於期,舍不得他们的生命,但是其实早就舍得荆轲的命了,他把天下安危托付给荆轲,其实就是要荆轲的命。那么对于荆轲来讲,这究竟是看重我荆轲,还是看轻我荆轲呢?作为一个可能很自恋的荆轲,他真的需要掂量掂量,需要好好地评估一下。
太子丹也已经准备好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徐夫人匕首,赵国的一个制作匕首的著名作坊,徐夫人作坊出产的匕首。太子丹花费一百金买来这个匕首,再让工人用毒药来淬炼它,并且用犯人来试验,只要一沾血,那人立刻就死了。这匕首作为荆轲的关键装备。另外又给他物色了一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的时候就杀人,很凶悍,没有人敢跟他眼睛对视。太子丹让秦舞阳当荆轲的副手。
荆轲似乎仍然在有所等待,仍然不出发,太子丹感觉到老是拖拖拉拉的,担心他会后悔、反悔,于是就再次去催促。“日子已经不多啦,荆卿,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要不要我先派秦舞阳先行一步?”荆轲生气了,对太子丹怒斥道:“你什么意思?!承诺了不去做的人,是小人之行,我才不是那样的人呢!你现在让我带一把匕首就想去刺秦?那好吧,既然你已经一再地催我,那我就走。”于是就出发,其实他还在等一个人,据说是要等那个杀狗的师傅,但问题是那个人不来,天天在一块儿喝酒的那个杀狗师傅,他不来。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儿?我们真的不知道。但是荆轲两次拖延行期,这个是有记载的。当然荆轲终于出发了,从此也就踏上了不归路。
太子丹和其他一些参与密谋的人都穿上白衣服到易水河边来送别荆轲。这个白衣是代表凶丧的意思,也就是说此去必死无疑,所以提前为他发丧。高渐离,现在是荆轲的门客,在击筑,在敲他的那个古筝。荆轲在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的声音震动云天,所有的人都流下了眼泪,悲壮之情让头发都竖立起来。祭礼完毕,喝完壮行酒,荆轲驱车上路,头也不会。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到了中国历史里,烙印到了华夏文明中。
到了秦国,荆轲带了千金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于是蒙嘉就对秦王说:“燕王非常害怕大王的威风,不敢整军抗敌,愿意举国归附,就像诸侯一样,甚至愿意做大王的郡县。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保住他们的宗庙。所以他们把樊於期的头斩了,并且献了督亢两个地的地图来拜送给你,作为见面礼。”秦始皇非常高兴,于是穿上了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
荆轲带了装樊於期头的那个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两个人一前一后走上大殿。走到台阶跟前的时候,秦舞阳脸色变了,他在发抖。秦国的群臣看了就觉得奇怪:这人怎么害怕?荆轲回过头对秦舞阳笑了一下,笑话秦武阳,然后向前谢罪说:“他是北方蛮夷之地来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所以他很害怕。希望大王原谅,由我来代行他的这个使命。”秦始皇就说:“那你把秦舞阳所拿的地图呈上来吧。”于是荆轲就从秦舞阳手中取了地图放到了秦王的面前。
秦王把地图摊开的时候,卷在地图最里边的那把匕首终于就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荆轲抄起匕首,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就要用匕首去比划他的脖子,想劫持秦王嬴政。可是还没近身,秦王的反应也够快的,一下子就惊起了,而且衣袖居然就被撕裂了!这什么质量啊?一个秦王的衣袖这么容易就被撕裂了。秦王要拔剑,但是剑太长,一时半会拔不出来,于是赶紧往后跑。这个时候荆轲就去追赶秦王,于是秦王就绕着旁边的大柱子跑,两个人绕着柱子在追逐奔跑。秦王很急啊,要把剑拔出来,可是剑被卡住了,就是拔不出来,实在是太长了,不容易拔出来。大殿上的群臣都已经非常惊愕了,事发仓促,所有人都愣在那儿了。因为秦国有严厉的律法,群臣在殿上跟国王在一起是不能够携带任何兵器的。而执戟的卫士,都在大殿之下,如果没有国王的召集也是不能够上殿的。紧急关头,秦王也来不及召唤底下的卫士,所以荆轲有机会追逐秦王。
秦王只能够用手来跟荆轲搏击,这个时候一位叫夏无且的侍从医官就用他的药箱子砸了荆轲一下。这一愣神的功夫,就拉开了荆轲和秦王的距离。左右群臣就说:“大王,赶紧背剑。”这个长剑需要背到背后拔出来才利索。秦王赶紧就把剑挪到背后,然后伸手反过手腕从背后拔出长剑,用剑来还击荆轲,一下子就斩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被废掉了,就用自己的匕首投掷秦王,但是没投中,匕首插在了铜柱上颤悠。秦王就用长剑在荆轲身上连刺了八个窟窿,荆轲知道不成了,靠在柱子上,跪在那骂说:“这事没成,是因为我想劫持你,希望得到契约来回报太子。”他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想劫持你,你早没命了。群臣一拥而上,杀掉了荆轲。
秦王为此很长的时间非常地不高兴。论功行赏,有些人得到了赏赐,有些人得到了惩罚。医官夏无且被赏了黄金二百镒。“幸亏有你呀,”秦王说,“幸亏你用药箱子砸了荆轲一下。”
可惜呀!可惜呀!劫持有用吗?直接杀掉有用吗?其实这个问题我想荆轲之前未必不曾考虑。秦国的国策从秦孝公——可能还要更早——开始,好几代人都一直延续着的,就是要攻伐中国,开疆拓土,一统天下。当然了,在那个时候,一个国王的意志就是一个国家的意志,所以也许杀掉会好一点,可以推迟统一中国的进程,也许可以延续一段那些士人们理想的生活方式。因为当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士人们的好日子也就彻底地结束了,连言论自由都没有了。荆轲即使劫持了秦始皇,秦始皇哪怕依约退还了所侵略的国家、州县,当然有些国家其实你也不知道该退给谁了,比如已经被灭掉的三晋之地,这如果退回来退给谁呢?谁来接手呢?没人接手啊,都是很不现实的事。再者,一纸契约能够退还给你的州县,同样可以用一支军队再夺回来。秦王可不是当年的齐桓公,只图建一个霸业,秦王是要真正的土地、人口的。
因为荆轲刺秦王失败,招致秦王大怒,就立刻增加了很多的兵马派到了赵地让王翦伐燕,十月就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燕王喜和太子丹率精兵退保辽东。李信追击燕王,这个时候燕王喜为了讨秦国的欢喜,就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给杀了,把他的头送到秦国,但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五年之后,秦国仍然灭了燕国。第六年,秦国就吞并了天下并且立号为皇帝,秦王正式成为秦始皇。
秦始皇开始搜寻当年燕太子丹和荆轲他们的门客,所有人都逃亡了。高渐离变换姓名给人做仆人,藏在宋国一个贵族家。后来还是被发现他是一个音乐家,然后这个名声就传到了秦始皇那儿。秦始皇就召见高渐离,因为他知道高渐离跟荆轲是好朋友。秦始皇赦免了高渐离,希望他为自己奏乐。但是高渐离在这个筑里边装了铅块,在奏乐的时候向秦始皇投掷,希望能够把秦始皇砸死。你想吧,他居然还没砸中!秦始皇就把高渐离也给杀了,并且一生都不再接近原六国的人,他发现自己灭诸侯带来的是血海深仇。
我们也知道,谋杀秦始皇的事情是一直没有停止过。张良,韩国的贵族,也曾经雇过了一个大力士用大铁锤,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副车被砸得粉碎,可是秦始皇不在里边,砸的是一个宦官。然后张良也只能亡命天涯。荆轲的遗志,高渐离继承了,但是仍然没有办好。原赵国的鲁句践,就是当年呵斥荆轲,令荆轲逃跑的那个豪侠,听说荆轲去刺秦王,叹息说:“可惜呀,他这个人就是剑术不精啊,这人还真是很不错。当年我那样地斥责他,他会不会认为我跟他不是同样的人呐,这真的是一个遗憾。”可见啊,很多人心里边都有想要刺杀秦王的念头。连两千多年之后的我都会幻想,假如当时搞定秦始皇,中国就能提前成为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人民不用经受那么多的苦难。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刺杀,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只有像聂政那样的人才算够格,大家可能知道聂政。聂政刺杀的是韩国相侠累。他以白虹贯日的身段,从门口冲进去迅雷不及掩耳地杀到堂上,一剑就把侠累捅了,然后卫士们蜂拥而上的时候,他格杀了数十个人,好几十个卫士死在他的剑下,自度不能脱身而自杀前还毁了自己的面貌以保护亲人。可见这是真功夫。作为英雄来讲,荆轲真的是差了一点专业性,是勉为其难。但是他的慷慨豪情也算是成就了千古悲歌,也算是青史留名了。他被迫踏上英雄之路,但他仍然一直坚持到被英雄原型所吞噬,这也已经是寻常人难以做到的了。
比如说秦舞阳,这个燕国的头牌勇士,到了秦王咸阳宫却瑟瑟发抖。当然了,秦舞阳,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很蹊跷,它好像在说“秦国如日中天”,那就好像是那个时代中国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小备注一样。所以你荆轲带了秦舞阳去,恐怕还真的是不行,不是个好兆头。我们讲历史也会有一个集体无意识,早就已经表明了它的态度。秦国如日中天,你还能去干嘛?
高渐离,虽然地位更加卑微,但是却能主动地抓住机会出击,明知于事无补,不惜以卵击石。其情可叹,其心可敬,但是其作为看起来没有必要,也是因为朋友情谊就没有办法做他自己了。
晋朝的陶渊明有一首诗《咏荆轲》是这样的: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所以这种千载余情,千年来的影响——恐怕这才是荆轲作为一个英雄的意义所在。这种英雄之气就是抗暴,不畏强暴,这样一种血性,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
但是就荆轲刺秦王这故事却也在告诫我们:第一,不要急功近利,刺杀不是奇兵,而是速祸之道,解决问题不能不择手段。说给太子丹一类人听——你借人脑袋,别人也会借你的。第二,不要被迫去做自己没准备好要做的,或不擅长于做的事情。这是说给荆轲一类人听,莫叫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第三,要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有你自己的“硬核”,淡泊名利。顺便也就提一下高渐离:以筑行刺,不计后果。可惜啊,那个时候没有炸药,你那里边装的如果不是铅坨坨,而是炸药,那还靠谱一点。
世道的改变靠问题的积累。嬴政的暴虐也提前为自己的家族掘好了坟墓。一个个豪侠刺秦失败,一批泥腿子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也就颠覆了秦王朝的统治,群众的力量比英雄更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