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
电 话:13718992622
E-mail:jack2112@126.com
Q Q:66163793
账 号:6222370025261435
开户行:工行牡丹卡中心
户名:颜浩

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讲座与报告 >> 意象·英雄(7)文天祥

意象·英雄(7)文天祥

时间:2019-03-28  点击:

意象·英雄(7)文天祥

西山 西山心理工作室 2018-12-19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63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辰悦

2018.12.12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民族英雄。表面上,他和英雄原型之间似乎不是那么的相像,一般来讲,英雄原型会有一些比如说战斗能力、武功啊,这个在文天祥身上是表现得很不足的,文天祥基本上一生征战就没怎么打过胜仗。但是文天祥依然会被我们尊为民族英雄,最关键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特力量。在那个末世,他所坚持的,执着地追求的,捍卫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忠诚的、正直的、爱国的这一种价值观念,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资源。讲文天祥,当然离不开《宋史文天祥传》的资料,我根据资料分成五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少有大志。

 

文天祥小的时候,自然是一个读书童子,他上学的地方,当时南宋的时候叫学宫。文天祥发现学宫里边祭祀的那些同乡先贤,比如欧阳修,杨邦义、胡铨,所有这些先贤的谥法里都有一个“忠”字,于是就非常地倾慕。他说:“如果我将来不能跟他们在一起接受祭祀和供奉的话,我就不是大丈夫了。”可见从小他就以忠义来勉励自己,来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

二十岁那年,他就中了举士,然后在集英殿对策,应该是宋理宗皇帝吧,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当时的考官王应麟说:“我判古比今啊,觉得没有一个人能够比这个学生文天祥更加好的了,他的忠肝如铁石,所以我想为皇帝庆贺得到这样一个人才。”不久文天祥的父亲去世了,文天祥就归籍守墓。因为按照当时古代士大夫所遵循的孔孟之道,有一个守丧三年的礼仪。

开庆初年,元朝攻打南宋。当时朝廷里的宦官叫董宋臣的说:“我们应该迁都。”他建议皇帝迁都,因为他是一个权臣,所以没有人敢于跟他提出不同的议论。当时文天祥是宁海军节度判官,他上书说希望斩了这个董宋臣来统一人心,但是上面没有给予回应,于是文天祥就弃官回归了,就不做这个官了,回去了。那个时候的士大夫还是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裁量权的,说弃官不干就不干了,你要在今天的话,恐怕还得问一个渎职罪了,是吧。

到咸淳九年的时候,他又重新被起用,做湖南提刑官。他经过前宰相江万里的故乡去拜访江万里,两个人交谈甚欢。江万里非常地惊异文天祥的节气和志向,谈到国事的时候,矁然着色说:“我老了,看天下的天时和人事一定会有变化,有巨变。我看的人很多,这个世道的职责恐怕就在你身上了,你好自为之吧,好好地有所作为。”

咸淳十年,文天祥成为赣州知州。文天祥早年的官场经历,是一些地方上的文官和刑官,但是他十分地关心朝廷大事,关心国家兴亡,而且敢于提出一些不同的建议。

 

第二部分,毁家纾难。

 

德佑初年,长江上游告急,于是皇帝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得到这个诏书以后痛哭流涕,让他的手下和朋友们开始发动郡中的豪杰,并且跟当地的少数民族结盟,召集起了一支三到四万人的军队,以江西提刑安抚使这样一个身份带领军队入卫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了。他的朋友提出劝告说:“我们以万余乌合之众去路途遥远的京城,难道不是驱群羊去搏猛虎吗?”文天祥说:“我知道恐怕希望不大,但是国家毕竟养育了臣下们三百多年了,一旦有事征集天下的兵,如果没有一人一骑入关去保卫京师的话,像什么话呢?我现在不自量力地带兵前往,其实就是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能够闻风而动。只有大家都动起来了,事情才有希望,国家才能够得到保全。”

八月的时候,文天祥就带兵到了临安,然后这个时候朝廷就让他接下了平江府的这个知府的位置。在南宋的时候,知府是军民共管的官员,就是知府手下有厢军。文天祥在朝廷辞别的时候,曾经上书说:“因为隋唐五代的混乱,藩镇割据带来的一些弊病,所以我们在宋初年的时候削藩建郡,固然矫正了这个尾大不掉的弊病,但是国家也变得弱了。所以外敌入侵的时候,攻打一个州就破一个州,攻打一个县就破一个县,以至于最终整个中原都沦落敌手,非常的痛悔。建议现在把天下分为四个大镇,建都督来统御这些大镇,军民共管。以广西加湖南而建军,把军政核心建立在长沙;以广东加江西建镇于隆兴;以福建加江西建镇于番阳;以淮东淮西建镇于扬州。这四个大镇。然后责令长沙取湖北地区,隆兴去攻取蕲、黄等州,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因为地大力众,就足以抗敌。约定日期有进无退,这样也许元朝的人就会疲于奔命,我们就不难把敌人打败。”当时大家议论说,文天祥这个想法太疏阔了,所以并没有回应他。  

从今天的眼光看,文天祥的想法是不是疏阔的呢?其实确实也是。曾经在南宋早年的时候,西边是岳飞,东边是刘光世等人,也是四大镇,当然这是四大边镇,因为没有内地。但是当时四大边镇的雄兵,都没有能够收复中原,其实问题的核心在于朝廷。所以即使在今天,你再重建四镇,恐怕依然是无能为力,因为关键在于朝廷有没有那样的气魄和能力、意愿去收复中原。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郡县制已经持续了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成为基本的一个政权结构。重新建立藩镇,一方面在行政上是一个很大成本开支。第二方面,又会带来四个军阀集团,实际上把国家分为四个部分。那这个未必能够加强国力,相反可能反倒会被元军各个击破。所以文天祥显然不是一个战略家,这个议论是很疏阔的。尤其重要的是第三点,就是南宋到了末年的时候,无论是文官和武官,文武将吏、朝廷和民间的战斗力和意志决心普遍的下降已成事实。从历次战斗的情形来看,已经很难出现漂亮的胜仗,总是一个败仗接着一个败仗。朝中的宰相们也缺乏高瞻远瞩,而总是首鼠两端。所以风雨飘摇,艰难维持,能拖一天是一天,恐怕是朝廷目前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形式。

十月份,文天祥知平江府进入平江,元兵已经发金陵入常州。文天祥派他的四位将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去支援常州。到虞桥的时候,麻士龙战死,朱华打了败仗,尹玉的军队也失败了,在渡水的时候,士兵抓住后军张全军队的船,结果张全命军人砍断那些士兵的手指,都溺水死了,没有渡河的尹玉的残兵五百人,尹玉组织他们夜战,全军覆没。而张全没有射一支箭,逃了回来。元兵因此破了常州,入独松关。文天祥禀报朝廷,希望能够杀张全,结果朝中大臣却保留了张全的职位,没有加以任何处分,并且让文天祥弃守平江,改守馀杭。在这个节节败退的形势下,南宋已经岌岌可危了。

 

第三部分,颠沛淮扬。

 

第二年正月,朝廷命文天祥知临安府,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京兆尹了。因为临安——杭州是首都。元兵压境,没过多久,皇帝和杨太后就投降了,丞相陈宜中和武将张世杰都逃跑了。于是杨太后命文天祥作为枢密使、右丞相,到元军中去讲和。与元军的大元帅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相会,伯颜愤怒地拘禁了文天祥等前来讲和的官员。

文天祥得空与他的门客杜浒等十二个人深夜逃亡,进入了真州。当时的真州仍然在南宋的管辖范围内。真州的守将苗再成迎接文天祥进去,并且非常高兴以至于流下眼泪。苗再成说:“我们两淮的兵足以复兴,只是两淮的将领之间不能够很好地合作。”文天祥问:“那该怎么办呢?”苗再成说:“可以先约淮西兵到建康,对方必定会来对抗淮西兵。我们淮东诸将领兵从扬州、瓜步等地进攻镇江,这样一来,可以让元军首尾不能相谋。”文天祥认为这个新的方案很好,于是就写书信给两边的守将,希望约定时间集结和反攻。

但是在文天祥还没有到的时候,扬州有从阵前逃脱的士兵回去汇报,说朝廷派一个丞相到真州来说降了。扬州的守将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李庭芝,他就相信了这个传言,以为文天祥是来说降的,于是命令苗再成赶紧把文天祥杀掉。苗再成不忍心,于是就把文天祥哄出这个城墙,然后把城门关闭,然后把上司的文告给他看,而且也有一点怀疑,担心文天祥是带有说降这样一个使命在身,于是又派两批人到城外去见文天祥,如果文天祥确实负有说降的使命,就立刻杀了他。这两批人跟文天祥谈了以后,认为文天祥是忠义之人,都没有忍心杀他,反而给了他二十个士兵,希望这二十个士兵把他带到扬州去见李庭芝。但是李庭芝一再地下文催苗再成等杀死文天祥,于是文天祥没有办法,只能通过海道返回。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艰难。二十个士兵和文天祥的十二个从人,他们在海边的芦苇荡里边,山林里边,昼伏夜行。他们随身没有携带粮食,只能从砍柴的人那儿去讨一些残羹剩饭,路上又遇到元兵的巡逻队,然后通过贿赂才得以脱身。他的手下很多人都受伤,陆续散失,最后文天祥的身体也不行了,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两个砍柴的樵夫,用轿子抬了文天祥送到高邮,然后坐船到了温州。这个时候朝廷已经从临安溃败,有两个王到了温州重新建立了新的朝廷,其中一个年长一点的王是14岁的益王。

 

第四部分,兵败潮阳。

 

文天祥到了温州以后,听说益王还没有被立为皇帝,就上表劝进。益王以文天祥为观文殿学士,拜右丞相。很快文天祥的一些观点和当时的丞相陈宜中等人出现了一些不同和争议。南宋的小朝廷里边充满了党争。风雨飘摇的江山里面,那些权贵们依然在争权夺利,而不是同心协力地来保全南宋或者光复全国。

于是文天祥就决定出去做一点实事,他被外派都督江西。开始的时候,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江西占了几个地方。但是元兵攻来的时候,这些城市的守将们就纷纷地失败,死的死降的降。文天祥也节节败退,至元十四年正月,元兵进入汀州,文天祥移到漳州。有几位将领带兵回来了,但是有一位将领没有来,没过多久那位将领过来说降了,因为他已经降了元。文天祥非常愤怒,把这位过来说降的将领杀死了。好多想过来劝降的将领都被文天祥杀掉,这个在文天祥的战史里边发生过多次。文天祥重新稳定了形势,恢复了江西部分州县的统治。

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攻击、援助赣州。文天祥猝不及防,在这里面被攻击,打了败仗。李恒穷追不舍,文天祥屡败,以至于他的妻妾子女都被抓了。有一次,一位部将坐在轿子里边,当追兵问“你是谁”的时候,他说“我姓文”,于是大家以为他就是文天祥,把他抓走了,文天祥才得以逃脱。文天祥收拾残兵奔循州,驻扎在南岭。他手下又有一位将领黎贵达想要出降泄密,被文天祥抓住杀死。这时候军中起了瘟疫,士兵死数百人。文天祥唯一的儿子,也跟他的母亲一样罹患瘟疫死去。  

十一月的时候退到广东到潮阳县,文天祥在五坡岭吃饭的时候,元将张弘范的兵突然从天而降,文天祥仓皇出走,结果还是被抓住了。文天祥吞下樟脑丸,结果却没有被毒死,无效。他的部将邹冯自杀,他的官署很多人都被杀死。最终文天祥就被张弘范留置在他的军中。

 

第五部分,孤臣死节。

 

文天祥到了潮阳,见到张弘范。张弘范的左右命令文天祥礼拜,文天祥不拜。弘范就以客人的礼仪来接待文天祥,他其实非常尊敬文天祥。他希望文天祥能够写一份书信去招降张世杰。其实张弘范和张世杰还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这个南宋晚期的名将张世杰,早年的戎马生涯是在河北地区追随张弘范的父亲张柔的。张柔投降了元朝,成为忽必烈北方的一个世袭侯爵。张世杰却南归到了南宋,成为一个抗元将领,两人分道扬镳。现在张弘范要想招降张世杰,估计光靠自己的关系不够,所以希望文天祥能够出面。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我的父母,却要叫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再三地请求,文天祥就写了一首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了这首诗,一笑置之,但是他却悄悄地收藏起来。张弘范在崖山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陆秀夫背着最后一位皇帝跳海而死,南宋彻底覆灭。而张世杰在海上遇到飓风,飓风打碎了他的船,他也沉到海底牺牲了。张弘范就派使者护送文天祥,一直送到燕京。

《过零丁洋》这首诗可以说是文天祥戎马半生的写照,也是他的心灵世界的一个表白。文天祥在路上曾经绝食八日,却没有饿死,于是又恢复了饮食。到了燕京,元朝的人用豪华盛大的礼仪来接待他。在驿馆里边文天祥却不睡觉,通宵达旦地坐在那里。后来元朝决定把他移送到兵马司监狱里去,让士兵看守他。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渴求人才,当时已经投降元朝的士人王积翁先生说:“南人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文天祥的啦。”于是忽必烈就让王积翁去找文天祥。文天祥说:“国亡,我只求一死。”王吉翁和宋朝的降官谢昌元等十几个人,向忽必烈请求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因为作为道士以后,他的身份成为化外之人,也许还可以为元朝的文化建设或者是国家管理呀,做出一点咨询建议。否则的话,文天祥是绝对不愿意以他现在的身份南宋右丞相来投降元朝的,他是不愿意的。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也是从南宋投降过来的官员叫留梦炎,这个人很坏,他说如果把文天祥放出去了,他跑到江南再去号召人来反元,那我们这十几个投降的人该如何面对群众?怎么面对南方的这些人呢?于是这事就作罢了。

文天祥在燕京被关押了三年。忽必烈一直希望文天祥屈服,但是终于也知道了,这个文天祥是不会屈服的,于是跟他的宰相商议说,干脆我们把他放了算了。但是又有官员说,文天祥曾经在江西起兵过,这个事可是一个犯罪的行为,所以不应该把他放了。忽必烈想想,确实也很难让底下的人觉得公平。其实忽必烈内心是一直很怜悯、爱惜文天祥的,就希望能够为己所用,如果不能为己所用,他也不忍心加害于文天祥。

至元十九年的时候,中山有狂人聚众宣称要救出丞相;京城出现一封未署名书信,计划要火烧城苇,引兵作乱,让丞相心安。密报送达忽必烈御前,大家怀疑书信中提到的丞相就是文天祥。于是元朝将被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以及宋宗室都迁到一个叫开平的地方去看管起来。然后元世祖忽必烈就召文天祥,问他:“你的愿望究竟是什么?”文天祥说:“文天祥受宋朝的恩典为宰相,怎么可以侍奉不同的国君呢?希望你能够赐我一死。”忽必烈不忍心,就让他退下了。于是有言官说:“我们应该尊重文天祥先生的意见啊。”最后忽必烈不得不下决心,那就尊重他的意愿吧。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对看守的狱卒说:“我的事完了。”然后向南拜别心目中的宋朝。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那个时候也被抓到燕京作为蒙古贵族家的奴隶了,欧阳氏出来收他的尸体,文天祥面目如生,那年他四十七岁。欧阳氏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他写了一篇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们说文天祥正气长存。其实在那个时代,在士大夫里面,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一种价值观念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而另一种价值观念说“忠臣死节,舍生取义”。有的人选择了第一种,那时候理学高人们、文化人们有很多人都选择了第一种,去为元朝服务,去影响元朝,甚至包括元兵的那个统帅张弘范,攻灭南宋的这个人。在他的战史当中,他总是在努力地以汉人士大夫的姿态和思想去影响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确实也受到手下这些汉人的影响,倾心于汉族文化。正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的这份心态,使得元朝在进入北中国,攻灭金国的过程中间得到了很多金国汉人百姓的支持。忽必烈定都燕京之后所建立的朝廷的制度礼仪,基本上都是蒙汉结合,以汉为基础框架的,文告、典章制度都非常汉化。所以对于汉族士大夫来讲,虽然说这是来自于外族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依然似乎可以在里边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包括很快又恢复了开科取士等这样一些上升的渠道,元朝因此也就很快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稳定了他们的统治。文天祥选择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这两种价值观,元朝的修史者,乃至以元世祖忽必烈为首的官方其实也都是在这两种价值观之间摇摆的。所以元朝的人修宋史的时候就为文天祥专门立传,并且发出这么一番议论:“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

文天祥的去世,更像是一个象征,或者是树立一块丰碑,固然忽必烈觉得没有能够降服文天祥,是挺打脸的一件事,但是同时呢,他又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来宣传文天祥的忠义,从而勉励自己手下的这些大臣们忠于自己。所以文天祥的这种精神依然在后世被敬仰、被流传、被肯定。

当文天祥临刑前向南而拜的时候,他所拜的方向已经没有祖国,没有君主,只有念念不忘的回忆,和永世长存的忠魂。文天祥生前原本过的是一种妻妾满堂富裕安康的生活,但国难来临时他舍弃了一切物质享受和家庭天伦欢愉,自建军队勤王御敌。母亲和爱子疫死军中,妻子和女儿被元兵俘获为奴。文天祥如果归顺忽必烈,妻子和女儿立刻就能得到解放,他就可以重建曾经的安康富贵,况且忽必烈劝降的时候宋君已经不在,南宋已经消失,他不需要象其他叛臣那样做一些丧国格的事作为进身之阶。但他不能违心,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和选定的价值观念。忠于本性初心,是人生至宝,其宝贵超越生命,我想这才是文天祥为后世留下的珍贵遗产。


咨询规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2007 易明心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 13718992622 支付宝:westenhill@126.com 微信公众号:www-ymxl-net
账号: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 6222 3700 2526 1435(颜浩) Email:jack2112@126.com
基本账户: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昌平支行 693412269 户名:北京医易艺信息咨询中心
备案许可证:京ICP备号0700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