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说说与随笔 >> 关于共情(小贴士)
2005年07月14日 西山左拾遗
我认为共情并非在咨询师自身心灵中完全复制求助者的情感体验,而是对求助者情感体验的一种温暖而透彻的把握。“温暖”来自咨询师的同情心,“透彻”来自咨询师的专业知识背景烘托出的理性。在“温暖”中有的时候可能包含着咨询师自身与求助者类似的境遇的记忆,但并非总是这样。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富有同情心的咨询师在缺乏与求助者类似境遇的记忆的时候,并不妨碍他与求助者共情,因为他的心灵连接到了人类的集体记忆库(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什么?
福楼拜写到爱玛自杀的章节的时候号啕大哭,就是这样一种共情,不过他是一位作家,不是有高深专业心理学修养的咨询师,难免在行为上欠缺了理性。他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贡献了《包法利夫人》。人类整个文化形态,从远古传说、宗教经典,到历史文献、科学理论,及文学艺术、制度契约,并街谈巷议、怪力乱神,都是集体无意识向意识层面呈现的结果。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贡献着,也在吸收着、运用着。
不能产生共情的人内心有阻隔。这个阻隔源自过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仿佛说:“这关我什么事?”“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都是他自己的事!”“各人各命。”“我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他是个软蛋!我才是强者!”
同病相怜是一种共情,但不应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共情。我们在心理互助栏目里可以发现很多同病相怜的共情案例。同病相怜并非无效的共情,实际上这种共情经由情感再现、思维反刍和文字表达、切磋讨论、达成共识五个环节,完成了一种理智化的防御机制,对参与的个体都提供了一种保护。
但同病相怜对咨询师来说的确是一个陷阱。因为咨询师不象心理互助志愿者那样只需要面对少数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握好共情的分寸,不让共情蜕化为同病相怜,对咨询师来说可能性命攸关。同样道理,心理互助论坛最好要有专业的咨询师志愿者参与,不时地对一些帖子作些提点,以避免一些同病相怜的共情者产生共振,得出错误的一致结论,甚至产生违背论坛宗旨的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