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北京医易艺信息咨询中心
电 话:13718992622易明心理咨询网 >> 探索思考 >> 学习笔记 >> 父亲缺席和母爱遥远 ——解读小意
榕树下不乏高手。
江苏写手小意的小说虽然只有9篇,却已经足够显示出不俗的功力了。小意的作品情节并不是很抓人,但氛围很好,把握人物心理的分寸感很稳妥。小说中在在处处显示出作者观察的细腻、冷峻和心思的缜密、敏锐。小意作品的情调说简单点是“小资+庸俗”,作者本人也这样自况,但心细一点应该承认不是这么回事。这种情调是似是而非似非还是的伪装。为适应这种伪装她常以“我”来叙说故事,实际上真正的我“在云端上”俯视着生活。
《五月雪》、《蓝色火焰》、《走过黄柳园》、《情人草》、《花开花谢》、《与文青同居的日子》等篇构成了小意写作的主题:两性情感。围绕着两性情感,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生存的困惑了。我们知道两性情感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爱的激情,然而别指望小意了,在她的笔下所谓的爱竟然是那样欲振乏力,她的主人公都有着严重的人格缺失,精神委琐、空虚。文青是一个琐碎计较的学人,毫无阳刚之气;何只有赌博赢的时候才一闪男人的光彩;《情人草》岳的男人味道离开他的警车和权力就大打折扣了:“我”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激情慵倦无聊的女人;《五月雪》中三宏有着变异的爱,属于病床上的明明,不属于“我”;卢越也很平淡。《花开花谢》中就只有女同性恋者的情感了。唯一能让我们见到的男人是《走过黄柳园》中的破破,他也是唯一没有被主流文化同化的一个影子。而受过教育的维维竟然自私得不愿以举手之劳照顾一下自己的女人。
母爱的遥远和父亲的缺席,这是小意作品中流露出的无奈,也是小意作品的背景。在《蓝色火焰》里,父亲只是一个苍白的饲养金鱼的人,没有个性,甚至看不到人格。而在《五月雪》里,父亲死在金鱼缸边的样子十分虚弱无力,一条小鱼吻了吻他的额头迅速跑开了,这个景象就是父亲在“我”心中的地位和“我”对父亲的隐痛与悲悯。即使作为铁路工人的父亲也只是一个晚上在门口吃饭议论邻居长短的除了让“我”出身卑微此外根本不中用的人(《情人草》),父亲没有起到创造者与保护者的作用,他缺席了。而母亲呢?母亲是在另一个城市摆摊艰难度日并寄钱供养“我”维持类小资生活的老女人(《蓝色火焰》)。物质上的连续伴随着心灵上的断裂。这种遥远的不被感激的母爱和缺席的父爱只能喂养出缺乏激情和深度的两性情爱,更何况还缺乏对等的两性遭遇,这是个阳气衰弱的时代。
作品讲述的故事似乎是个案,实际上却在目下社会很有典型性和象征意义。《生活在中国》实际上是以上小说反映的问题的总答案。这是一篇写作手法令人惊异的奇文,几乎就是“我”成长的流水帐,不讲繁简之序、张弛之度,以淡漠和轻松的语气一气呵成,却写尽了人生的荒诞。从中我们可以读到我国主流文化在人性、教育、经济、政治等重大问题上的乖违、腐朽、失败和滑稽的一面,这才是真正的父亲缺席和母爱遥远!对于芸芸众生焦渴的灵魂,主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不称职的继父。在岳(《情人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继父人格的冰山一角。岳与“我”之间的庇护和占有是一种带着乱伦味道的交易,而秋的命运则是这种交易的必然结局。这种交易也出现在《生活在中国》里,泛滥在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应该深思和抵制!
另外,有的论者认为小意的作品还可以再简洁些,也不无道理。
小意的写作触及了我们的钝痛和无奈,并向麻木的心灵揭示了生活的一个侧面。但只是一个侧面的真相而已。整个生活有无数侧面,是没有真相的。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来温暖心灵,不管世道多险恶,只要人类存在,这些资源永远不会枯竭。对小意本人而言,本文可能会是一次再发现,也可能是一次误导,但愿对其写作在正面或反面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