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北京医易艺信息咨询中心
电 话:13718992622易明心理咨询网 >> 探索思考 >> 易明观点 >> 孩子身心成长需要均衡营养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凝聚了父母多少心血和期望!看看吧!特别在当代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都只生一个孩子。城里人开始流行胎教,不厌其烦地请教营养师。甚至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已经为孩子的成长准备好了钢琴,预约了家教。人们从典籍中寻找冷僻的词字,准备给新生命取一个新异不俗的名字,以至于派出所的民警注定要不断地抱怨我们的电脑系统为什么不加载康熙字典!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华年,随着科学的进步、知识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大多数家庭就给与孩子均衡的营养这点来说已经不难做到。禽菜肉蛋、五谷杂粮,我们不再匮乏,有些家庭已经发展到享用安利维生素片、钙剂和深海鱼油的程度。
可我们常常从媒体和日常传闻中听到关于这些近年来出生的孩子,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的孩子,有着很多的不如意。《郑州晚报》记者曾对38个小学生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仅有一个孩子表示没有烦恼,其余37名学生均有不同的烦恼,且小学生心理的烦恼正在成人化。有资料表明,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30%。我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和心理咨询工作多年,连续数年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都在26%~27%之间,很多个案的心理问题可以一直追溯到他们的童年甚至婴幼儿时代。
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资料显示,中国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谁让他们不高兴了?
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家庭和学校;守护孩子的成长、守望孩子的未来的是父母和老师。可是《知心姐姐》曾经做过一些科学的调查,发现高达75.77%的学生不愿意跟老师交流;孩子所得到的负面评价85%来自家长。很显然,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正是家长和老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不当造成的。
看看吧!孩子们的心理问题种种表现:有的孩子十分顽固生硬,拒绝合作;有的孩子胆小怕事,在同辈中饱受欺凌;有的孩子毫无主见,缺乏自我意识,难以独立生活;有的孩子孤独自闭,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孩子性别角色含混不清;有的孩子粗野蛮横,信奉暴力;有的孩子道德感发育不良,社会不得不将他们纳入劳动教养体系。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掌控了人生的绝大多数资源,只有被社会悦纳的人才能充分分享这些资源。有上述种种表现的个体难免会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困难,产生人际接触不良。顽固不合作者将陷自己于孤立;胆小懦弱及毫无主见者无法自立;孤独自闭者会被人遗忘;强横霸道者将遭人拒绝。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每个教师,在他没有发生职业枯竭现象的时候,他也应该是敬业爱生的。问题在于对待成长中的孩子,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正确的认知和适宜的方法。
孩子心理的发育、心灵的成长需要些什么营养?该怎样做才能将这些营养搭配均衡?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得到绝大多数同行的认可,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学步期、儿童早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大多数人的人格的基本稳定成型要等到中年期,在这之前,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如果在某个阶段发展任务完成得不好,将对后续的发展造成困扰,使个性发育蒙受阴影,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体差异使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漠然视之或者拔苗助长都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可是一般而言除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外,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应该是孩子的生身父母,其次才是他的老师和同学。从婴幼儿到青少年,这些发展任务按照顺序是培育对世界的基本的信任感、发展自主意识、培养目标主动性、形成勤奋感、完成自我认同。这些发展阶段需要的基本心理营养包括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而一以贯之的是以爱为基础的情感!
人类不同于野兽,婴儿期是需要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的,绝对不能受惊吓、被冷淡。这时候情感是唯一的心理营养,母亲对孩子的悉心陪护、亲密接触能让孩子产生对世界的基本的信任感。可是现代人却经常以工作为借口,将孩子送到日托机构、交给年老退休的父母或者请保姆代养,让婴儿过早品尝并适应分离的恐怖,以至于成人后一生都处在隐约的不安焦虑中,渴望被人赏识青睐,却要克制着自身的热情。
满周岁以后,孩子进入学步期,身体的本能开始觉醒,这时候作为父母就要避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关注,要给予孩子自由和肯定的心理营养,让孩子学会走路和说话,感到独立,形成自主意识,“宝宝自己来!”。不要因为米粒撒在地上而从孩子手中夺走饭勺,不要因为孩子用舌头舔家具而呵斥禁止。孩子需要大量的外部环境的适应探索和刺激,但都应让孩子自主地去发现,而不要人为地给孩子造成惊吓、挫折。有些父母过早地将梦想介绍给孩子,开始迫使孩子学习文字、数字等抽象事物,这些都是并不可取的。如果你的孩子对陌生的人和事总是感到羞怯和怀疑,依旧迷恋怀抱而从不挣扎着要下地,说明这个阶段的发展不够良好。这样的孩子今后会表现出依赖性强、缺乏主见。
当孩子不再满足于仅仅跟父母嬉戏,会走路说话表达愿望,开始真正关注并愿意与其他孩子、小动物交往了,就可以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去了。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小社会,这一步迈出非常重要,但应顺其自然,不能操之过急。这时候在孩子的心理营养中就该更多地以宽容和肯定为主。孩子在这个阶段要学习与同龄人相处,学会规矩礼貌,学会妥协和接纳他人。这个阶段的孩子难免会碰到挫折,会突然拒绝入园。父母绝对不可以强迫对待孩子,只有宽容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和潜能,只有肯定才能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只有爱的情感才能化解孩子的挫折感,重新树立进入幼儿园社会的信心。幼儿园应该是孩子游戏的天地,所有的社会适应训练可以在游戏中完成。可是我们的幼儿园却早早开始教英语教算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笑得少的原因之一。儿童早期发展不好的孩子今后会表现出凡事退缩、自怨自艾,缺乏主动,一切等待他人安排的性格特点。
大多数儿童都是满怀信心和憧憬开始上小学的。我的女儿进入小学的第一天是多么激动兴奋,一开始就完全接纳了她的老师,整个上午按照老师的要求坐得笔直。儿童期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肯定,同时需要梦想引导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有所期待。父母和教师可以和孩子讨论梦想,但绝不要对孩子的梦想予以贬低和否定。我的女儿曾经想做一个好妈妈而不是钢琴家,这种愿望其实包含了某种失望和抵抗。因为练钢琴,她郁积了太多的不愉快。十多年前我认识一个孩子,他的梦想是做一名厨师,就象他的父亲一样。他的老师和母亲都表示鄙夷不屑,父亲只有沉默。这对孩子造成了困扰,许多年以后这个孩子在某大学数学专业读到三年级,还是辍学回到家乡,去找已经跟母亲离异的父亲搭伴做帮手。如今他已经是某星级酒店的大师傅,成家立业了。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孩子的梦想是脆弱的,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和保护这个梦想,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给孩子塑造梦想。进入小学的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他们处于竞争中,成绩、排名、零花钱、体力甚至父母的社会地位……有哪一样不可拿来竞争呢?在中国,这种竞争被大大强化了而不是相反被提倡合作所调和。这个时期的孩子发展的任务是形成勤奋感,因此适当的竞争是必须的,甚至挫折也在所难免,个性的差异也开始明显起来。但过多的失败很可能导致自卑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偏低,特别是在前面的发展阶段有遗留问题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学业的失败者。
青少年期性意识觉醒,人生发展最迅速和最困难的时期到了,很多父母都一下子觉得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甚至会爆发孩子一生中最激烈的与父母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发展自我、认同自我的决定性阶段。那些在童年期勤奋感发展不好的人可能对过去的积极面都持否定态度,对梦想嗤之以鼻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青春期的烦闷情绪让他们感觉无聊和愤世嫉俗。这个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渴望独立和脱离,最需要的营养是自由和宽容,有些孩子可能并不在乎你的肯定,而你的否定却会导致冲突。许多孩子进入成绩下降然后补课的恶性循环,最后错过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生活。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责备孩子没有尽力,断定孩子没出息,却不知道按照“宁做良铁不做次钢”的方式培养孩子可能对孩子更加有利!高考,千军万马独木桥,难道非要去挤吗?或许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孩子已经即将成人,那就让孩子自己去确立和调整他的梦想吧!
孩子心灵的成长和身体成长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但就在前天,《北京晚报》报道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联合调查:半数的妈妈没有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没有给予孩子心灵成长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国家封建时代的传统文化有个观念是“棒头上出孝子,筷头上出忤逆”,这在历史上从统计的角度看是有益的教训,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稳定传承比变革更重要。但今天,这个教训已经落后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让我们迎来了个性解放的大时代,我们可以吸取“教养严格”的传统文化精髓,更加尊重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对孩子的教养中运用这个规律,培养出更加心智健全的下一代!谢谢大家。
颜浩 200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