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
电 话:13718992622
E-mail:jack2112@126.com
Q Q:66163793
账 号:6222370025261435
开户行:工行牡丹卡中心
户名:颜浩

易明心理咨询网 >> 栏目导航 >> 网站资源 >> 地震灾后有效的心理救援

地震灾后有效的心理救援

时间:2008-12-17  点击:

 ——北京市科协心理救援小分队参加“5•12”震灾后心理救援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争议非常大。一些专家认为心理危机干预越早越好,要打开当事人的心灵,鼓励宣泄,这样才能避免形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另一些知名心理学家则认为对方所谓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无效的,应该踏实地去做1~3个月之后出现的PTSD治疗。他们引用美国国立灾难心理学和恐怖主义心理学中心主任、太平洋心理研究院教授Dr. Larry E. Beutler的说法作为支持。他根据对照研究认为:1)大多数的人无需治疗就会好起来;2)事件发生后的头几周里,几乎无法分辨出哪些人会需要持久性的帮助;3)通用的大多数治疗的疗效跟什么都不做相似;以及4)对即刻安全和保护的需求比起跟创伤本身相关的恐惧和焦虑更为重要。
        怎样有效地开展心理救援而不添乱,是这次“5•12”大地震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之一。我们都怀着紧迫的心情和人道主义的激情,接受的培训也是两种不同观点杂糅的,看来只有用谨慎的实践来检验了。
        进入灾区前后,从媒体报道和亲历见闻,我们感觉到少数无效甚至有害的心理干预已经发生了。一些不顾个体情况和意愿的过早干预、不善始善终的治疗切入手段,导致个体陷入无助感和二度创伤。一些本来靠自己的本能和防御与创伤事件隔离开来的孩子,被干预出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来,却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修复。例如,一个丧亲后去做志愿者的学生被某地咨询师志愿者干预后离开志愿者队伍回到学校,却再也无法睡眠,无法学习,呼吸短浅,头痛欲裂,自感生不如死。我们用眼动疗法帮助他做了心理修复,接受了亲人丧失的命运,也卸掉了必须为告慰亲人而考上一流名校的压力,在泪水中咨询,在宽慰的笑容中告辞。我们的思考因为这些案例而变得更加深入了。
        我们认为,认为心理危机干预越早越好的专家们在理论上并不算错,在个体遭遇突发创伤的情况下,适当的干预可以避免形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但这个理论并不是普遍适用于实际的,一方面,干预者的局限性使得适当的高质量的心理干预并不总是可以预期的,另一方面,在群体遭遇突发巨大灾难的时候,把群体的应激症状当作问题来干预,要么无效,要么反而有破坏性。因为在事件突发期,应激症状是保护个体隔离灾难或者免遭更大伤害的资源。我们基本同意Dr. Larry的看法,但也不是放弃救援无所作为。

大多数人无需治疗,但并不能因此取消心理援助

        确实,大多数人无需治疗也会好起来。我们在灾区能够感受到四川人民的坚强和忍耐。灾难使很多家庭丧失亲人,并且变得一无所有,他们有恐惧、担心忧虑,但也有尊严和信心。尊严和信心就是自愈的力量。强大的意志力表现为忍耐和坚强,这也是自愈的力量。此外还有抗压力的黑色幽默、对当下生存的专注、与其他人的连接能力、帮助别人的热忱以及地域民俗文化的力量等。深山羌族人遭受的伤痛比地区大城市居民更甚,但看上去心理上更宁静,更接受命运的挑战。城市居民相对更恐慌一点(家庭体系小,人际连接少)。
        自愈的力量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自我实现追求圆满的自然冲动,这是人的自愈力量的根源。当所有人这种力量为同一个目标汇集起来的时候,其力量是势不可挡的。越是大的外来的群体性的突发灾难,越具有自愈的强大动量。因为外来的巨大的群体受创使相互成为环境的人们之间旧有的冲突和损耗降到最低,采取相同的修复和重建行动的合力更大。历史上每次大的外来的群体受创事件只要应对得力,都带来了民族精神的发展和民族血脉的强固,多难兴邦,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比如抗日战争。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承受伤痛能力的差异性。自愈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但对少数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期,或者造成长久的心理创伤,无法愈合。幸存的弱小的儿童、心灵本来就有创伤的个体,在如此巨大的灾难中是最危险最易感的。即使没有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年代,人们也不会对大灾后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放任不管。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心理创伤当然也是能自愈的,但适当的方法能帮助他们更快复原。有很少量的个体需要精心的呵护和治疗才能康复。我们在九州体育馆看望一群来自重灾区北川的孩子,他们中有不少人很可能就已经是孤儿了。他们尽情地游戏着,显得很活泼,新的环境和新的朋友以及本能的防御反应帮助他们与创伤隔离开来。但也能观察到一两个个体与创伤依然粘连,比较退缩和恐惧。我们帮助和鼓励他们投入游戏,获得快乐。也许在今后,很多年之后,这些孩子中某些个体因为环境生活压力导致创伤爆发而需要深度的心理治疗帮助来整合裂痕的心灵,但在这很多年的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隔离创伤可以赢得机会。现在就打开创伤进行治疗性干预,或者什么都不做忽视他们的需要,都不是妥当的。

咨询规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2007 易明心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 13718992622 支付宝:westenhill@126.com 微信公众号:www-ymxl-net
账号: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 6222 3700 2526 1435(颜浩) Email:jack2112@126.com
基本账户: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昌平支行 693412269 户名:北京医易艺信息咨询中心
备案许可证:京ICP备号0700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