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心理咨询网 >> 栏目导航 >> 网站资源 >> 地震灾后有效的心理救援(2)
地震灾后有效的心理救援(2)
时间:2008-12-17 点击:
很多成人都愿意保护受伤的儿童,倾听和安慰他,为他的痛苦而心疼。不管移情也好,投射也罢,真正心理成熟的成人对于儿童都具有替代创伤的冲动,这是人类爱的表现,也是人类高度社会化的结果。如果在心理学的指导下,以一种更加成熟有效的方式来做这个事情,就有可能帮助到更多的儿童,而不会因创伤的分担和传递作用而耗尽自己。
良好的心理干预是适应个体需求的一种际遇
确实对绝大多数受灾群众,在第一个月里我们判断不出他是否需要持久的心理帮助。他们显得那么坚强而自尊,礼貌而有节制地与我们谈论这场灾难,谈论他们的逃生经历,谈论他们救人和被救,助人和被助的故事。但我们的出现,本身代表了一种支持力量。我们跟他们在一起,是我们心灵的际遇,也是他们的。偶尔,我们碰到一位希望能解决她的睡眠障碍的灾民,我们做到了,我们对她有用,也是缘分。
良好的心理干预是适应个体需求的一种际遇。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不断地与他人接触。一个受伤的人可能愿意自己呆着,但他难以避免怀有同情心的人的主动接触,难以避免亲人和朋友的接触。至少是一种保护性的接触,即不让任何其他人随意地碰当事人。在成都某医院,一位普通的志愿者坚决地阻挡了媒体记者与心理专家试图接近一个不愿意见任何人的伤员,只有她能和这个素不相识的伤员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是最好的心理干预者了。她和这个伤员之间这段际遇将是十分珍贵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位志愿者是这个从废墟里被挖出来的伤员的最佳再生客体。优秀的心理专家可以通过跟她的接触来间接地帮到伤员,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际遇。在灾区某医院,我们碰到了一对婆媳,两人都失去了丈夫。婆婆被埋在土里多时外伤很重,全身不能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对伺候着她的儿媳妇还不信任。我们在对这个老人进一步做了心理疏导的同时,为了配合这个被助者支持体系的重建和整合,主动对这个儿媳进行干预和辅导,使她得到重视和支持,卸除沉重的心理压力。个案结束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绝望的眼神,而是自信的微笑。她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失去男人的残缺家庭重新振作。
灾难突发期的早期心理干预中,只要个体有需求,我们就可以给予帮助。如果个体没有表达需求,也并不代表不需要。至少非治疗性的干预是可以做的,相当于普通的社会接触。而在接触中,心理咨询的技术是可以使用的。在不破坏当事人应激保护状态的前提下,主动协调人际关系,解开心结,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时候,个体主动选择了承受创伤而不是治疗,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我们曾经碰到一位自身有心灵创伤的志愿者,她毅然赴灾区做志愿工作的行动本身是具有自我治疗价值的。我们对此持包容和肯定的态度,相信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会让她的精神得到升华,她的创伤经验在此刻呈现出资源的一面来。我们相约在不远的将来回到所在城市见面交流,为将来的可能需要的心理援助留了伏笔——也许真的不需要。有一万多人口的北川陈家坝镇三分之一被掩埋了,被安置在江油的羌族男人们大多数也并不需要心理治疗,他们将以他们民族自己的方式与丧失告别,继续今后的生活之路。但其中一个男人带着他的妻子来找我们,是因为严重的闪回症状困扰着她,甚至无法分辨驶过帐篷边的汽车和余震,恐惧惊跳。治疗访谈中发现这个妇女早年就有心理创伤。我们采用眼动脱敏疗法迅速解除了她的症状,并让她获得新的认知,去看待她所遭受的一切。
有的时候心理干预也可能视具体个案的情况,在征得个案同意后转为心理治疗。
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重视个案的需求(显性或隐性)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认为,早期救援对象主要是处于应激期但心理不能适应的受灾、因灾受伤者(因思维紊乱而反复讲述者、躯体木僵不能行动者、突然丧失语言能力者、较长时间拒绝饮食导致虚脱者、情绪激惹有攻击性行为者、出现严重强迫性症状者、有抑郁自杀冲动者)。早期的救援可以帮助他们适应当下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治疗效果良好的前提下可以鼓励他们为救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所贡献,以免今后陷入自卑。这些个体是比较容易辨认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不需要长期的治疗帮助。那些不出现这些症状的正在活动中的个体,也并不代表今后就一定是健康的,所以,在大多数受灾人群的心理状态出离蜜月期进入觉醒期的时候,会是心理救援的最重要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