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易明观点 >> 谁是妈妈——三岁前的儿童心理分析
随着女性离开家庭、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妈妈亲自抚养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直接交由亲属(主要是父母)、保姆或者幼儿园、托儿所抚养,而这种现象极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怀胎十月,母子共存,妈妈对胎儿来说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出生初期(大约4、5个月之前),在婴儿的内心中,他仍然感觉他和妈妈是一体的,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共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在婴儿的内心:“妈妈就是宝宝,宝宝就是妈妈”;在出生后1、2个月之内,婴儿甚至认为“乳房就是宝宝,宝宝就是乳房”。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对于宝宝来说,妈妈(乳房)=“我”。如果妈妈消失了,也就意味着“‘我’还存在吗?”这必将引起宝宝内在极大的恐惧和焦虑,实际上这是与死亡有关的恐惧,这将是怎样可怕的感受啊!当然,妈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宝宝需要的时候出现,天底下不存在“足够好的妈妈”。可对于宝宝来说,在他需要时,妈妈不在,即刻就会使他惊慌失措。为了应对这种因妈妈不在引发的高度恐惧,婴儿会使用想象,在心理上想象出一个妈妈的形象,当妈妈离开时,将心理上的妈妈作为现实妈妈的替代物,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一个妈妈。
在内心想象一个妈妈的心理机制,在宝宝1、2个月时即开始了,但是,将内心妈妈稳定下来的尝试,要在5、6个月才开始;内在妈妈形象的稳定又需要1、2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通常要在宝宝3岁左右的时候,维持内在妈妈形象持续不变的能力才会完全巩固下来。
有了内在妈妈的形象,对于宝宝来说就永恒地得到了妈妈,有着妈妈的陪伴,他就会感到安全、快乐、幸福,他就敢于探索、敢于独立、敢于与他人交往。而3岁前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将带来终生的影响,这也就是在福利好的国家,为什么会给母亲3年产假的原因所在;换句话说,儿童3岁前的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将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素质和生命力。
对于不断更换抚养者的宝宝来说,在他内心很难获得稳定的妈妈形象,因为妈妈总是在变化,到底“谁是妈妈?”当然,这种无法使宝宝在内心获得稳定的妈妈的形象的抚养情形,最严重的是频繁更换抚养者或者交由抚养机构抚养,比如一段时间由妈妈带,一段时间交给父母带,过段时间再由妈妈带,再过段时间再把宝宝接到身边;你们可以想象,这对宝宝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内心混乱。对于妈妈就在宝宝身边,父母、保姆同时参与抚养的情形,不太可能伤害宝宝的操作是,宝宝主要由妈妈带,父母、保姆只起到做饭、操持家务等辅助作用,偶尔会帮妈妈带带孩子。由此可见,稳定的抚养者是宝宝获得维持稳定的内在妈妈形象的关键所在,那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在宝宝出生后,交由她人带,宝宝同样也能获得稳定的精神妈妈;的确如此,可代价就是孩子与亲身父母的感情隔阂,生活中这种实例太多了;另外,在这种孩子的内心通常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这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