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联系我们
易明心理网 西山工作室
西 山易明心理咨询网 >> 理论探索 >> 他山之石 >> 心理学的“罗陀斯”(适合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
(三)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现在回到开始的问题上来,在上亿年前,那个星星确实存在那个地方,现在不存在了,为什么我们仍然感到那儿有一个星星呢?显然这个感觉并不正确,联系物体本身不具有颜色,我们红色或黄色的感觉只是物体通过光而产生的视觉现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颗星星,确实不是现在那颗星星本身,而是上亿年前那颗星星经过那个位置时留下的“象”。
这样说是不是合适呢?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所有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象,借用洛克“物象”一词,物体是通过物象被人们所认识的。这一点好象多数哲学家都是承认的,这里所说的象实际上也就是常说的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通过物象认识事物。这样说有根据吗?
有一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错觉。错觉显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但它并不影响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经过理论思维就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人们常常有这样一个观点,好象错觉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目,常觉就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实这是错误的。常觉也不能直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目,它仍然是现象,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还须用理性思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所有感觉都是错觉。
人们看到的感觉到的所有事物,看到的都是事物的象,只不过这个象与事物本身是完全重合的,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这个象是贴在事物上面的。康德说有一个物自体——“自在之物”,胡塞尔等现象学家把现象研究了个天翻地覆,我觉得他们都在这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上犯了糊涂。事物好象总是戴着一付面具,而且多数情况下是一付假面具,因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有的人会说,既然事物与物象是完全重合的,与事物是一体,作这种区分有必要有意义吗?很有必要,意义极其巨大。它能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达到真正的自觉,从而时刻做到用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这样人们就具有了自觉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是有科学依据的,人从感觉开始就可能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有观念,所有精神、知识的大厦,都有可能是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的。怀疑一切是科学的,当然,这种怀疑是科学的怀疑,不是盲目怀疑。
只是解决了人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不够的,还没有从根本上说明这种现象的本质特征,那么这种现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四)“池中日乃天上日,眼底人是面前人”
如果肯定了人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象,是事物的现象,而这个象与事物是重合的。那么就有一个新的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到底是客观的呢,还是主观的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根本问题,说大一点,也可以说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一个既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人类的知觉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知觉有对象性。
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心理学或哲学著作中几乎看不到,对于我来说根本就没有看到,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可我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多次搜寻,也没有找到。这就奇怪了,难道这个问题这么不值得注意吗,是不是不算个问题呢?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的《普通心理学》中,作为知觉的首要特征,明确提出了知觉的对象性问题并进行了详细论述。苏联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在《活动意识个性》一书中,在对彼得罗夫斯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的同时,也对知觉的对象性问题进行了论述。看来,这肯定是一个问题,不然,这样的大心理学家不会随便把它作为知觉的首要特征提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彼得罗夫斯基的《普通心理学》和列昂捷夫的《活动意识个性》都是中国的心理学家翻译过来的,但翻开中国所有的心理学教科书,却发现没有一本书提到知觉对象性这个问题。我猜想,是不是中国的心理学家隐隐约约地都认为这是一个假问题,而不是个真问题呢?
中国的学者们为什么没有人注意这个问题呢?如果据此说中国的心理学或哲学水平低,好象让人难以接受,但为什么没有人能说明呢?还是把有关问题讨论过后再下结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