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共和宪政时代,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乱世风云中却享有堪比北宋的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自由。活跃在这个时代的易学家也是才华横溢、富有创见的。其中尚秉和通过对《易林》的深入研究,找回了很多失落的古易象,大大提高了占卜的精准性,使象数易学真正恢复了生命力。
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河北行唐人。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他精通中医,于易学造诣尤深,是近现代象数派易学的再造之父。其著作《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及《易说评议》等都是现代易学扛鼎大作。尚秉和隐身宦海,历晚清和北洋官场,公务之外著书立说,成就卓著,可见其为人心性圆融淡泊,不避不趋。晚年更是了悟禅境,洞悉性命,放下是非,脱身而去。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理智发展,自孔子以后两千多年易学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轻视占卜的观念。人们从字面理解圣人“善易者不占”,甚至视占卜为迷信活动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易学的发展其实是有害无益的,它造成了人类心智理性部分与非理性部分的分裂对峙。主流义理派持此观念者较多,这也容易掩盖他们在象数方面学习研究不够精进的软肋。而象数派如果不占卜,玩的就是死象数,毫无意义。朱熹说:“《易》本为卜筮之书。”这不用避讳。尚先生不怕人说他迷信,他认为“欲学易,先明筮”,只有从占筮入手去探索《易经》,才是循本溯源的学习正道。他的《周易古筮考》搜索辑录和分析了106个古代筮案。
他细研中国历代易学发展及其流变,认为易象是解易的根本,《左传》《战国策》《易林》等典籍所及易卦包含了丰富的古易象而后人多无知。自东汉起,古易象逐渐失传,才有三国魏王弼扫象阐理,倡“得意忘象”之说。于是义理之学大行,最后几乎发展成空谈。
此外,言理者多注重阴阳的区别和对立,而不太注重阴阳的相互资生,虽然并不否认。尚先生认为他们忽视了“全易之精髓”——“阴阳相须”。他说,“盖易之道如电然,同性则相违,异性则相感。阳遇阳,阴遇阴则窒;阳遇阴,阴遇阳则通。”吃透这一点,就好理解《周易》辞“利有攸往”、“征凶无攸利”了。
尚秉和认为《周易》是观象系辞的,因此辞从象生,治易必须循此而行,不能望文生义。他从注《焦氏易林》中发掘出来的百余条久已失传的易逸象,以及从中归纳出的正象、覆象、对象、互象、大象、半象之法,经与《周易》《左传》《国语》的经文及筮例比对验证基本上都是吻合通达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古易象失传的遗憾,这种贡献在近现代尚无人出其右。
随手举个例子,《益》辞: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上巽下震中互艮坤,如果不知道坤为水,就解释不通了。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在资源之海中孕育的,发展要继续利用资源,作为母体的资源之海必然用坤为符号。个体感到受益,这种益处当然来自境遇资源;个体得到进益发展也就如同架舟渡河到达彼岸。震为筏为进,坤为水,艮为岸,巽为发展繁衍,所以“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朱震著《汉上易传》不知坤为水,生硬地拉《损》卦的下兑来说《益》卦的水,太辛苦了。况且经文明明说的是“川”,跟兑泽之水性质不同。
清华易学,经尚秉和先生补上了重要的一笔,使数千年之《易》庶几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