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世称船山先生。衡州府衡阳县人。清初思想家。在易学方面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王夫子发展了张载的气学,持“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原为一体。形而上的道理存在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中,是从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先有形而下后有形而上。他反对道家佛家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的观念,认为恰恰相反,“有”才是无限绝对的,“无”相对于“有”而存在。当我们去认识探索貌似“无”的事物和现象,“无”就消退,呈现出“有”了。王夫之说,“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动而成象则静”,也就是说,只有动才是根本。他对“动静有无”的古老范畴做了吻合认知经验和感受的论述,朴实简单,不尚虚浮。王夫子的思想体现了一个界标,人类理智更为成熟,更为务实。
如果认为思想离弃佛道就会丧失深刻,那就错了。一个思想家怎样看待宇宙起源、事物本身,几乎决定了他的高度。我们来看王夫子是怎样阐述太极的:“是故性情相需者也,始终相成者也,体用相函者也。性以发情,情以充性;始以肇终,终以集始;体以致用,用以备体。……六者异撰而同有,同有而无不至。至则‘极’,无不至,则‘太极’矣。”他阐明了事物内部三对范畴性情、始终、体用的共生互长关系。性情相需,性为发情之本,以情的表达积累呈现性,这是说事物总要成为它自己;始终相成,以始为终的起点,在历程中次第展开“始”的内容,这是说事物总能成为它自己;体用相函,以体为致用的主体,以用齐全体,这是说事物总会发挥其全部潜能。“异撰同有”指不可割裂相反相成的共生关系,无不至指充分舒展,一种发展的刚性。王夫子描述的正是道的真谛,即事物总要并总能成为它自己并发挥其全部潜能。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他说完性情之后再加一对范畴“动静”,动静相推,“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静极生动,动缓而静,于是“同有而无不至者”八。其次,我们还可以询问王夫子是否同意“性为心生”,估计他不会同意,他不会同意存在一个先天的性源,而只是认为性是在与情的互动中被情填充产生的(这也是可以观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性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发展出来的。他如果同意了,他就跟他反对的心学握手言和了。如果我们认为心是一种象征性的假设虚拟,就接近王夫子,如果认为心是真相,我们就接近了陆王。那么,谁没有心?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王夫子《更漏子·本意》)夫子也是有心人呐。
2017年2月,西山原创,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